(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医院感染按临床诊断报告,力求做出病原学诊断。
5、哪些情况属于医院感染?
答:(1)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3)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它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
(4)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
(5)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
(6)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6、科室发现多重耐药菌患者应采取那些隔离措施?
答:医务人员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严格实施接触隔离措施:
⑴尽量选择单间隔离,也可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⑵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等专人专用,并及时消毒处理;
⑶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应当将高度疑似或确诊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
⑷严格执行手卫生,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完成操作后,脱去手套和隔离衣,进行手卫生;
⑸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在实施各种侵入性操作时,避免污染,有效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
⑹加强病区诊疗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
7、对多重耐药菌监测的重要性是什么?
答: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加强微生物实验室对多重耐药菌的检测及其对抗菌药物敏感性、耐药模式的监测,根据监测结果指导临床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控制工作。
8、什么是标准预防?
答:是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9、发生锐器伤、针刺伤与哪些操作有关?
答:(1)将用过的锐器或注射器进行分离、浸泡和清洗时。(2)将针套套回针头时。(3)将血液或体液从一个容器转到另一个容器时。(4)将针头遗弃在不耐刺的容器中。(5)用注射器后未及时处理针头。
10、防止发生锐器伤的措施有哪些?
答:(1)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2)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理。(3)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透的利器盒。(4)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的等医用锐器。
11、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采取的紧急处理措施有哪些?
答:(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和洗手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4)口、鼻粘膜暴露后应该用清水反复冲洗,眼睛可用无菌的生理盐水或清水冲洗。
12、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者处理传染患者污物之后,如何进行手卫生?
答:先洗手,然后进行卫生手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