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将危险废物收集、运输、贮存、利用和处理处置等重点高环境风险企业纳入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强制性参保范围。
(三)强化创新引领
健全标准体系。
依托第三方专业技术服务单位,引进外部“智脑”“智库”,建立专家服务团队,负责相关创新技术、管理制度的研究编制、工作评估等,组织开展培训考察工作,促进管理人员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提升,协同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探索制定危险废物综合利用标准,着力解决废盐、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废酸、铝灰渣等危险废物综合利用产品出路难的问题。
加强技术研发。
依托省级重点实验室、科技服务平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研院校等研究基地,开展固体废物源头减量(焚烧技术优化减少炉渣飞灰产生量)、资源化利用(污泥、铝灰渣、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工业废盐、废酸综合利用)、危险废物快速鉴别、建筑垃圾再生建材生产技术、低成本聚乳酸、生物基合成材料、新一代生物医用塑料等可降解塑料等关键技术课题研发,探索固体废物利用处置全过程管理中“水、气、土”协同治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解决方案。
搭建产学研用平台。
引导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高新技术企业等组建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创新战略联盟,从基础研究、产业关键技术、成果转化等各环节开展全产业链创新布局,推动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等科研成果市场化、产业化。
加强国内外技术经验交流,学习其他地区的先进制度、经验、技术、理念,探索技术创新与管理制度协同发力的高效模式。
(四)加强宣传教育
创新宣传形式。
完善宣传工作机制,明确宣传工作任务,深入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塑料污染治理等“无废城市”系列宣传教育工作。
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专题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视频网站等新媒体,以及地铁、广场、电梯等分众传媒平台,做好“无废城市”建设工作的宣传报道,打造南通“无废城市”文化品牌。
推进教育基地建设。
依托如东大宗工业固废利用等固废处理处置设施以及公园、广场、商场、社区、学校等场所,打造高品质、有特色的“无废城市”科普教育基地及载体,促进公众的“无废生活”体验与宣传,提高市民的认知水平与参与热情。
开展“无废细胞”创建。
完善各类“无废细胞”创建标准,融合各类绿色创建工作,高标准打造一批“无废细胞”,营造“绿色生活、绿色消费”良好氛围,以点带面,推动全市“无废城市”建设工作的开展。
依托“无废机关”,在机关事业单位开展“无废城市”理念和措施的宣传推广,提高“无废城市”管理素养。依托“无废学校”,在中小学开展“无废城市”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群体对全社会的辐射带动作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