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建设市级可回收物交易平台,促进资源集聚,鼓励可回收物资源化的本地闭环。
推广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落实《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完善生活垃圾投放、收集、运输、处理全程分类系统,严禁“先分后混”,补齐分类收集转运设施能力短板。
深入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稳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开展村庄清洁行动,重点清理农村生活垃圾。
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建设和改造提升,大幅减少填埋处置。
强化餐厨垃圾收集运输监管,解决堆肥、沼液、沼渣等产品的“梗阻”问题。
到2025年,各市建成区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生活垃圾焚烧处理率达95%,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0%
2、推进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规范化管理。
以暂时不利用、不能回收利用或者需要暂时贮存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为重点,开展源头分类贮存。
开展工业固体废物消纳渠道调研,制定一般工业固废分类标准和分类贮存制度,提升规范化管理水平。
全面摸清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场所底数,逐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鼓励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发,组织开展一般工业固废资源综合利用评价,实施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行业规范管理,促进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利用规模化和产业化。
逐步扩大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利用规模,提升综合利用能力,降低贮存处置量。
(三)稳步推行专业收运网络
1、实施重点行业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按国家相关要求实施铅酸蓄电池、动力电池、电器电子产品、汽车等行业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到2022年,基本建成废弃产品逆向回收体系。
探索包装桶、反应催化剂等产品生产厂家回收处置及再利用。
2、规范工业固体废物和污泥运输管理。
运输车辆应采取密闭、防水、防渗漏和防遗撒等污染防治措施,配备车载定位系统,执行转移交接记录,实施全过程动态监管。
根据危险货物运输管理的相关规定,加强本地危险废物运输企业监督管理,依法查处无危险货物道路运输资质企业从事危险废物运输的行为。
3、推进农业固体废物标准化收储体系建设。
建设规范的秸秆收储体系,形成县有龙头企业、乡镇有标准化收储中心、村有固定收储点的秸秆收储运网络。
到2022年,农业固体废物收储运体系覆盖率达到100%。
推行废旧农膜和农药包装分类回收处理,持续完善病死猪无害化处理。
到2022年,废旧农膜回收处理率达到90%以上,病死猪无害化集中处理率达到90%以上,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率达到90%以上;到2022年,农药包装废弃物实现全量回收。
4、建立小微单元危险废物和有害垃圾收运体系。
加强高校、科研院所、检测机构实验室、汽修行业、小微企业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转运网络体系建设,到2022年,危险废物收运体系基本覆盖全市乡镇(街道)以上工业园区和汽修、科研等行业。
完善有害垃圾分类收运体系,以社区、村为重点推进有害垃圾分类收集、贮存专用容器及设施建设。
(四)全力推进资源利用
1、拓展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渠道。
落实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财政扶持政策、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和补贴政策。
重点突破废润滑油、废钢渣、退役动力电池、钛石膏、工业污泥、焚烧飞灰等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
2、加快推动生活垃圾回收利用。
鼓励回收企业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信息管理公共平台等手段,优化逆向物流网点布局,建立线上线下融合的回收网络,提升废品回收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能力,深入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专项行动,到2022年,城镇和农村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60%。
3、着力提升农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水平。
推进秸秆就地就近就农、产业集中、规模利用等多种方式综合利用。
持续推进秸秆的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燃料化利用。
到2025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3%以上。
推进种养结合,强化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以规模养殖场为重点,推广新型种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