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等。
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
食物链写法:
1、按摄食顺序排列各种生物,从生产者开始,到食草性动物,再到食肉性动物。
2、箭头方向指向捕食者,表示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动方向。
(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单向流动且逐级递减)
(有毒物质随着食物链不断积累,营养级别越高有毒物质积累的越多)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有限的)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强)
例:在草兔狐这条食物链中,若把狐大量捕杀,则兔的数量会怎么变化?
先增多后减少
在生态系统中,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各种生物的数量也在不断地变化,但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叫生态平衡。
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分、岩石圈的表面(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草原生态系统:调节气候,防风固沙。
湿地生态系统: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地球之肾)
海洋生态系统:生物圈中面积最大、产生氧气最多的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绿色水库、地球之肺)
淡水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
练习使用显微镜: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放大倍数与目镜的放大倍数的乘积。
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从目镜内看到的物象是倒象,即上下颠倒,左右相反,所以玻片标本的移动方向与物象的移动方向完全相反(例:一物像处于显微镜视野右上方,要使该物像移至视野的正中央,应向右上方方向推玻片)。
显微镜成像特点总结:
放大倍数越高:物象越大、视野中细胞数量越少、视野暗、视野范围越小。
显微镜的结构:
显微镜的使用:
1、取镜和安放:将显微镜从镜箱中取出时,应一只手握住镜臂,另一只手托住镜座。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距边缘大约7厘米处,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2、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左右距离)注意:不要用手扳物镜!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一只眼注视目镜内。转动反光镜,使反射光线经过通光孔、物镜、镜筒到达目镜。以通过目镜看到明亮的圆形视野为宜。
3、观察: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正面朝上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注意:此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逆时针方向转动粗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用显微镜观察的材料一定要:薄而透明。
常见的玻片标本有三种:
切片:从生物体上切取薄片制成;
涂片:液体材料涂抹而成;
装片:撕取、挑取少量材料而制成的
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步骤:
擦→滴→撕→放→展→盖→染→吸
擦——用纱布擦拭载玻片和盖玻片;
滴——在载玻片中央滴加一滴清水;
盖——用镊子夹住盖玻片,使它一侧先接触水滴,然后缓缓放下盖玻片;
染——吸取少量稀碘液,在一滴加在盖玻片的一侧染色;
吸——用吸水纸在另一侧吸取,直至标本染色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