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人体对能量的需要主要取决于维持(基础代谢)、(从事劳动活动)、(食物热效应)及(生长发育和其他特殊需要)。
38、食物热效应与进食的营养素(种类)有关,如碳水化合物与脂肪耗热较少,蛋白质耗热较大。
39、孕妇、乳母能量供给可在其当时劳动情况下适当分别增加能量(200)千卡和(500)千卡。
40、能量的食物来源:(谷)类和(薯)类食物含碳水化合物较多,是膳食能量最经济的来源。
41、人体内的常量元素(也称为宏量元素)包括(钙)、(磷)、(镁)、(硫)、(钠)、(氯)、(钾)七种。
42、(钙)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一种无机元素,约占成人体重的1.5-2.0%。
43、体内的钙(99%)集中于骨骼和牙齿中,还有(1%),一半与蛋白质结合,另一半存在于血液、细胞外液和软组织中。血钙起着“蓄水库”一样的作用,叫“混溶钙池”。
44、维生素(D)是促进钙吸收的主要因素。多种因素可干扰或促进膳食中钙在胃肠道的吸收,如谷物中的(植酸)、某些蔬菜中的(草酸)、脂肪消化不良时的脂肪酸、膳食纤维中的糖醛酸残基等与钙结合,均能影响钙的吸收。
45、钙的需要量与(年龄)、(性别)、(生理状况)有关。
46、钙的食物来源:各种食物中,以(奶及奶制品)中钙的含量最为丰富,且吸收率高,是理想的钙源。
47、(铁)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一种必需微量元素。
48、成年人体内铁总量约4-5克,其中血红蛋白占总铁量的60-75%;3%在肌红蛋白;1%为含铁酶类,这些铁发挥着铁的功能,参与氧的转运和利用,这部分称为(功能)铁。其余25-30%主要储存在肝、脾和骨髓中,称为(储存)铁。
49、植物性食物中的铁是(非血红素铁)铁,吸收率只有1-5%。
50、(血红素)铁吸收率一般可达20%以上,并且不受膳食中其他成分的影响。
51、膳食中铁的良好来源主要为动物(肝脏)、动物(血)、畜禽肉类、鱼类。
52、碘在体内主要参与(甲状腺素)的合成,其作用也是通过甲状腺素的作用表现出来的。
53、克山病和大骨节病与(硒)缺乏有关。
54、(钴)是维生素B12的组成成分。
55、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一类(有机)化合物。
56、维生素的分类:在营养学上,一般按其溶解性分为两大类,即(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
57、维生素A有两个来源,一是动物性食品中的(维生素A),另一个是植物性食物的(β-胡萝卜素)及其他类胡萝卜素。
58、1微克β-胡萝卜素=(0.167)(微克)视黄醇当量
59、维生素D是一种作用于(钙)、(磷)代谢的激素前体,它与阳光有密切关系,当有足够阳光照射时可减少这种维生素的膳食需要。
60、维生素E主要存在于各种(油料种子)及(植物油)中。
61、维生素B1在(酸性)环境中稳定;在中性,尤其是(碱性)环境中会很快被氧化而破坏。
62、维生素B1摄入不足时,轻者表现为肌肉无力、精神淡漠和食欲减退;重者会发生典型的(脚气)病。
63、维生素B1主要食物来源是(粮谷类)。
64、维生素B2对(光)特别敏感,在紫外线照射下被降解为无活性作用的光黄素、光色素等。
65、人体尼克酸的需要量与(蛋白质)的消耗量有密切关系。
66、成人叶酸缺乏可出现(巨幼红细胞)贫血;孕妇早期叶酸缺乏可引起(神经管)畸形。
67、生物素缺乏主要见于长期吃(生鸡蛋)者。
68、维生素C在(酸性)环境中稳定。
69、维生素C的主要食物来源是(新鲜蔬菜)和(水果)。
70、食物的种类繁多,根据其性质和来源大体可分为三大类:(植物性)食品(动物性)食品、以动植物食物为原料制取的各种精纯食品和制品,如酒、糖、罐头、油、糕点、饮料等。
71、粮谷类主要含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及B族维生素。
72、粮谷类中的蛋白质,因为必需氨基酸组成不平衡,尤其(赖)氨酸含量低,所以其营养价值低于动物性食物。
73、杂粮包括很多种类,如(小米)、(玉米)、(燕麦)、(荞麦)、(高粱)等。
74、(大麦)富含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具有健脾和胃、舒肝理气的作用,是酿造啤酒的主要原料。
75、谷类食物在食用中应注意尽量减少淘米次数,一般不应超过(3)次。淘米用(凉)水,浸泡时间不宜过长。
76、(大豆)是蛋白质含量最多的植物性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