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确提出本校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
(四)制订本校课程实施策略与计划。
(五)确定各水平和年级的具体学习目标。
(六)确定各水平和年级的教学内容与课时数分配范围。
(七)提出教法运用与学习指导的基本要求。
(八)具体规定各水平和年级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成绩评价方案,包括具体的内容、方法和标准等方面。
(九)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
(十)提出教学管理方面的具体要求。
五、论述题:30分
【内容精简即可】(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二)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四)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体育与健康课程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1.谈谈你对新课标的理解,你认为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吗?
我对新课标的理解
新课标的颁布是我国中学生物学教育发展中的重大事件,它提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倡导探究式学习”等新的课程理念,课程的内容体系和教学策略也有较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教师提出了具有挑战性的要求。
1.以探究为特点的主动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这一次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学习观察》一课的突出特点就是学生主动和积极地参与了学习过程,学生跟随教师设定的一系列逻辑结构清晰的问题,在几个动手和动脑的学习活动中自己获取知识,达成学习目标。这样的探究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时这些学习内容也会在学生的记忆中较长时间地保留。探究既是科学家开展研究工作的基本方式,也是学生在理科课程中有效的学习方式。把这节课安排在七年级的第一个教学单元,可以让学生在刚刚接触生物课程时就感受、体会到生物课应该具有的科学课程的特征,领悟到生物课的学习不是单纯的记忆和背诵,而是要在解决问题的思考和动手实践中完成学习。
2.强调对重要概念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地记忆、背诵术语。这节课要学生获得的主要概念有“科学的特征”及“科学观察”等内容。对于多数的七年级学生来讲,“科学”是很抽象的概念。教师设计这节课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认识什么是科学,认识科学探究并不只是科学家才可以做的事情。另外,还帮助学生真正理解科学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观察法。在教学进度的安排上,教师抓住了学生进入生物学学习伊始的时机,让学生对“科学”和观察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有助于学生把握生物课的学习特点。同时,这节课的基本教学策略是让学生在亲身参与的活动中体验、领悟,在思考的基础上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某些课文中的字句或术语。这显然也是在提示学生,生物学课程的学习要动手、动脑。
3.深入研读课程标准、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对于熟悉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和教材的人来说,本案例中教师创造性的教案设计和成功的教学实施会给他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从案例选题来看,课程内容标准中和目前所有版本的教材中,都没有直接的要求和教学安排,但是这一内容又是《标准》中最基本的要素。作者正是在深入学习、领会了《标准》的基础上,抓住了《标准》中的关键问题,进而又对学生和教材情况进行了认真分析后,创造性地设计了这一节课的教学活动。观察法是科学研究中一个常用的方法,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拘泥于教材内容的安排,容易忽视这个问题。刘健老师则抓住了这个要点,设计了《学习观察》这节课。对于一线教师来讲,善于发现实际教学中的问题,并努力探索教学内容的充实和调整,尝试教学方法的改进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成为本案例中最闪亮之处。
2.新课标明确强调了“强调主动探究学习”和“凸显重要概念传递”,你认为在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你的想法。
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尝试探索和自主学习
随着新课标的推广,本人就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尝试探索和自主学习的问题设计谈谈自己的做法和想法。
(一)教师观念更新,角色转变
如何有效的提高探究、合作学习,其关键在于教师。只有教师真正理解了探究、合作的含义,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才能在教学中更好地进行探究、合作性学习实践。例如,把结论式教学变为过程探索式教学,从而培养学生不断地探求新知识的能力。如初一年级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中“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在教学前一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有关内容,提出问题:种子萌发需要哪些条件?然后学生分组讨论,根据自己假设的条件,在家中将种子放置在不同环境中,教师则指导他们如何进行观察和记录,并把每天的观察和记录结果汇总报告给老师。最后由小组总结种子萌发所需的必需条件。汇报中我还发现有的组出现了错误,但没有及时予以纠正,而是让他们继续下去。最后出现了不同的结果,如:有的种子根本就没有萌发;有的发霉并腐烂;有的产生酒味儿;有的萌发后幼苗又很快死亡等。对这些失败组之所以失败的原因,老师不是直接告诉其答案,而是有意详细询问其实验过程,学生在询问中领会到失败的原因所在。另外还要求他们将失败的实验过程及原因分析也详细地记录在案。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更要求教师进行角色转变。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师要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促进其内化。同时,教师也要为学生提供探究材料,解释阅读材料中的问题等。如初二年级第五章“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教材中“发酵现象”的演示实验只是在瓶口装一个气球,气球鼓起后证明有气体存在,但没有证实此气体为二氧化碳,瓶中还产生了哪种物质实验中也无提及。我先让学生自学教材,他们在知道发酵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后,又根据我提供的二氧化碳和酒精的特性开始探究怎样检测两种物质。由于学生未学化学,不知道产生的二氧化碳如何通入到澄清的石灰水中,我再提供相关的化学仪器,帮助他们完成探究。这样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发酵现象的认识,也对化学有了初步的印象。
(二)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1.正确认识探究学习方式
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因此,探究学习绝不只是做实验,一次资料分析、一次图片观察、一次寻找问题的答案、一次测量甚至一次社会调查都可以展开深入的探究。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实施探究性学习,将探究性学习贯穿于生物课教学的各个环节,促使学生时时不忘探究,需要教师付出具体的行动。
2.精心设计探究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应对教学环节、方法及讲授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力争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使学生轻松愉悦地参与教学活动。近年来,在教学中,每节课的伊始,我和学生都要设计一些科学性和趣味性的活动或讨论题,来激发学生们对知识获取的好奇心。例如,在“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时,我在课前播放了一段舒肤佳香皂广告的视频,当学生进行了“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后,我提出“:舒肤佳广告中称其香皂可有效的杀灭细菌,真的是这样吗?它有没有夸张的成分呢?现在,就请你通过实验探究来吧!”这样,就激起了学生兴趣,有了这样的兴趣作为前提,再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对照实验,学生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在精神上得到极大的满足。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取知识,从而逐步形成了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的习惯。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那种强烈的主动探究的兴趣得到了培养,课堂教学自然而然地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进行。
3.将演示实验改进成为学生的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只需学生根据观察等方式获得的信息,知识的获取方式较为简单。而将演示实验进行改进,课前教师设计成为学生的探究性实验,上课时教师以质疑形式提出探究目标或任务,学生自主探究;然后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继续探究,最后师生共同得到解答或得出结论。这样学生通过探究获得的知识要比直接观察获得的知识印象深刻得多。例如,如初二年级第五章“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教材中“发酵现象”是一个演示实验,我们改进为学生分组实验,通过动手真实感受现象。在学生在观察到气球鼓起后,引导他们提出问题:产生了什么气体?瓶中还产生了哪种物质?怎样证明?然后教师再提供相关的知识和化学仪器,帮助他们完成探究。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便自主地得出答案:酵母菌发酵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其效果比教师直接讲解更加深刻。
3.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A B C)
A.面向全体学生B.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C.倡导探究性学习D.注重与生活实际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