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课堂教学的低效化现象分析及对策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供大家参考。
语文课堂教学的低效化现象分析及对策1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低效化的原因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做任何事情之前,明确目标才能确定方向,才有成功的可能和行动的动力。
小学语文教学也不例外,要想保证课堂教学高效完成任务,首先要做的就是在备课环节明确课堂教学要达到什么目标,要让学生学到什么、提高哪方面的能力,如理解、识记、运用等。
如此才会在教学中为了实现目标而灵活施教、调控课堂、调节氛围,使学生的注意力、情绪、智力能一直停留在课堂上紧跟教学节奏。
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多教师不但给学生的预习任务目标不明确,学习目标更不确定,对自己课堂教学要实现的目标也不明确。
比如,《乡下人家》这篇课文的教学,教师要在备课的时候明确第一课时要给学生主要讲什么,重点在哪里,让学生识记什么、理解什么等。
明确了这些目标,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才能有的放矢,学生也会朝着目标努力地学习,从而形成师生合力、目标一致、积极投入,实现高效教学的目的。
(二)教学方法不够灵活
教学方法一直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因素,所以每一位教师都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提升,想摸索出更适合学生接受的方法,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促进教学。
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笔者发现,教师的教学方法依然存在不足与缺陷,导致语文教学效率难以提升。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的灌输意识太强。
虽然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已经让各科教师从应试教育的局限中走了出来,力求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入手,延伸或者拓展学科教学的丰富性,升华教学的意义,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还是“私心”太重,总想着要通过自己的讲授把语文知识更多地传授给学生,导致教师在教学中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单一的、事无巨细的灌输模式。
过分强调对知识细枝末节的讲解,强调学生的知识积累,忽视了语文学科本身所涵盖的内容,弱化了语文教学的意义。
其次,对语文的丰富性缺少深挖的意识。
事实证明,语文学科与数学相比,不但好学、易懂,而且内容非常丰富。
比如,有情感元素、美术元素、人文景观、哲理故事等。
可惜由于教师灌输的目标性太强,再加上有的语文教师对语文学科本身的认识不够、挖掘不深,他们在教学中思想比较局限,除了给学生传授知识,简单地讲解课文,课文背后的东西难以被发现、被有效运用。
这不仅影响了语文教学的丰富性、有效性,还让学生学习语文的思想变得促狭、简单,缺少广度与深度,从而弱化了语文学科的魅力、温度,难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学生缺少有效的学习方法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我们一直从教师身上找原因,如教学方法单一、思想保守、古板等。
但事实是,课堂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构成的,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除了教师的责任,与学生也有关系。
比如,教师的教学方法最佳,教学过程最优化,可是学生不听不看,在课堂上打瞌睡,注意力不集中,教师一再提醒、督促都没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方法再高明、再新颖,课堂教学也难以实现高效。
所以,笔者认为小学语文课堂低效化与教师有关,与学生缺少学习方法也有非常大的关系。
首先,学生上课容易走神。
据研究,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最长是15~20分钟,超过了这个时间,他们的思想就开始分散,抓不住要注意的焦点,导致学生上课走神,影响学习效率。
更值得关注的是,有些学生在课堂上思想总是在“天马行空”地游走,始终难以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
注意力是由思想决定的,也是由学生的求知欲决定的,如果在教学中他们思想不在课堂上,对课堂内容肯定学得糊里糊涂,从而导致课堂教学低效。
其次,学习态度不端正。
小学生年龄较小,还认识不到学习的重要性。
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下复习中,对待学习他们都是“随性”的态度。
比如,在课堂上说话、睡觉、看漫画、玩玩具等,不认真听讲,似乎也不会认真听讲。
这类学生对课后练习也是采取应付的态度,不会做也不做,导致教师难以了解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错过了对他们最好的指导、点拨机会,使学习的问题越堆越多,多到压垮学习的自信心,降低学习的积极性,彻底对语文学习失去应有的兴趣。
最后,学习方法不当。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低效化的原因,与学生的学习方法有关。
可惜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好多小学生几乎不会学习,也没有一定的学习方法。
首先,有些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会做笔记,一堂课下来课本上干干净净,笔记本根本没有翻开。
这不仅降低了课堂学习效率,还给学生的课后复习带来了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