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的两个关键词是“选择”与“改变”。关于“选择”,从材料内容可知,这里的“选择”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选择,而是特指人生道路的选择。诗句说“我选择了行人稀少的那一条”,“行人稀少”意味着未知和艰难,彭湃、彭士禄父子两代人所作的都是这样的选择。关于“改变”,诗句说“它改变了我的一生”,材料末尾说“改变了他们自己,也改变了很多很多”。“改变了自己”是说使个人走上完全不同的另一条人生道路,“改变了很多很多”包括改变了环境和身边的人,甚至改变了国家命运和历史走向。
整合起来,“选择”与“改变”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可以是因果关系,即因为“选择”所以“改变”;可以是条件关系,即只有“选择”才能“改变”;也可以是假设关系,即要想“改变”必须“选择”等等。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材料中两位人物的“选择”都是出于祖国的需要,都是个人服从国家的英雄行为。而且,他们还是父子,是两代人在不同年代的“相同”选择,这说明材料的本质内涵是:前赴后继,代代相传,在决定人生道路时选择服从国家需要,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为国家民族作出了杰出贡献。
本题适合写成议论文,考生可以运用并列式结构谈“选择”与“改变”的关系,最后运用层进式结构谈新时代高中生正面临着一次重要的人生选择,“我”的选择是什么,“我”准备改变什么,为什么。
立意:
1.人生选择,落子无悔。
2.选择勇往直前,改变人生,创造可能。
3.遵从本心的选择。
4.选择有价值的,改变可以改变的。
例文:
选择与改变
彭湃烈士拋家舍业选择救国救民,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中国,他的儿子彭士禄服从国家需要,选择改行,改变自己,也改变了中国的核工业。选择不同,改变不同,命运也不同。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先生选择弃医从文,改变了中国人麻木的灵魂。在仙台学医时,他清楚地看到了中国人的麻木与冷漠,深感学医救不了中国,果断从文,以笔为枪、为剑,破除中国人思想的屏障,向封建社会发出最猛烈的挑战。“狂人”、“孔乙己”、“华老栓”,生动鲜活的人物,映射了中国的守旧与封建。他的犀利让人无法与之对视,因为他可以看清你的灵魂,毫不犹豫地暴露出你内心的丑陋,让你无地自容。这就是鲁迅,他发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他用自己明智的选择,唤醒愚昧麻木的国民,改变了一代人的灵魂。
“置你于危崖,你却馈人间以芬芳。”
张桂梅选择扎根深山,改变了山区女孩的命运。“七一勋章”和“感动中国人物”,这样的荣誉似乎并没有改变张桂梅的生活,她瘦小的身躯如同一棵参天大树,深深地扎根在山区。她创办华坪女高,招收山区女孩,为了改变她们的命运,让她们可以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她呕心沥血,为山区女孩儿托起梦想的翅膀。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范跑跑”,危难之际选择弃学生于不顾,还大肆宣扬自己的做法,受到大众的一致谴责,这种行为也改变了他后来的一生。张桂梅之于范美忠,就是月光之于荧光,张校长改变山区女孩儿们的未来,用自己瘦弱的身躯,铺就通往光明未来的路。
“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袁隆平选择投身水稻研究,改变了全中国人民的果腹问题。上个世纪60年代初,一场席卷全国的饥荒,让袁隆平决定研究水稻,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他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终于在1970年取得突破性进展。但他没有独自研究,反而与周边国家有关单位共同研究,1973年我国杂交水稻产量提升近三倍,袁隆平的名字在国内外被广泛传播,但鲜花和掌声并没有让袁老停下脚步,他依然在田间奋斗。如今,虽然袁老已逝,但他的光和热却仍在,我们不仅要缅怀他,更要传承他的精神。袁隆平的选择,让中国人从此不再为吃饭发愁,改变了中国缺粮的现状,解决了关系到国计民生最重要的问题。
选择不同,改变不同。我们作为青年人,更要明确自己的选择,这改变的不只是我们自己的人生,更可能是我们的民族和祖国的命运。
2023高考语文作文热点素材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河南泥塑娃娃闻名中外,其制作诀窍是中空底实,上轻下重。泥胎底座经过反复晾晒涂抹,不能太厚,也不能太薄;上半身是纸片和泥浆的混合,纸塑要一层层贴,然后用泥浆与泥胎底座合为一体。泥塑不需要烧制,其要求反而更高。上佳材料是深埋在地下的黄河淤泥,杂质少,黏性强。泥采回来后,先风化一两年,再掺入棉絮和面浆,过滤、和泥、捶泥后使用。从取泥制泥,到上浆、擦粉、上色、开眼等,24道工序一样也急不得,仅头发上色就要上9遍。开眼是最难的,开好了,泥娃娃“精神焕发”;开坏了,就“无精打采”。做个泥娃娃,比怀个真娃娃的时间还要久!
以上材料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请结合上述材料与时代现实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优秀范文】
慢工出细活
喧嚣与浮华中,很多人追求“超速”的快意。诚然,高速发展的世界格局推动着人类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急功近利背后,深掩着浮于表面、随波逐流的焦虑;潜藏着根基不稳、大厦即倾的危险。
泥塑娃娃的制作讲究“工匠精神”的沉淀、积累、细致。而泥塑娃娃的整个制作流程,也充分体现了“慢工出细活”的特色。
紫檀珍贵绝美,在于它“五年一年轮,千年孕一木”积淀而来的羡世芳华。不得不感叹:慢工出细活,久久方为功。
从绣娘手中的叠叠红纸,到景德古镇的青窑白瓷,再到帝后鬓边的纹凤金钗,哪一样不是用一笔一划融入心血,哪一样不是用一刀一刻筑起脊骨?技艺里没有捷径,文化传承更不能速成。正如千年孕育的紫檀工艺的流传,离不开匠人们沉溺于孤独的坚守;传统的更新发展,离不开文艺工作者们耐得住寂寞的执着。倘若想在此求得快速成就,便如向老酒中兑水,失之醇香。
慢工出细活,工艺铸造方醇,文化传承芳香。
那些想要“成功一朝可得,名利一夕即来”的人们可曾想过静心沉淀自我,淡定修炼己身?走过光阴美好的桃李时节,身处鲐背之年的许渊冲老先生依旧伏案研究,苦心孤诣翻译著作。按理说,如老先生这般学识渊博之人又何须再逐字逐词研究?可正是一词一句的积累才丰富了他的知识库,也为他的人生描金添彩。看到“一个月拿下口译资格证”的广告,不知先生是否会有伤悲之感?
慢工出细活,经济发展方实,国家进步方稳。
毋庸讳言,“慢工出细活”对国家建设尤为重要。“不知道生的来源与基础而浑浑噩噩,便是最大的无知。”中国昂扬奋进的几十年令人骄傲,可回头看去,“人民公社”和“大跃进”的教训也历历在目。以史为鉴,进入新的历史机遇期的中国也更应沉着冷静,稳扎稳打,走好每一步,才能有更广阔的天地任吾辈驰骋,才能有更灿烂的华章任吾辈抒写。“慎始如终,不为败事。”《道德经》的箴言从千年而来,谨记不可迎头冒进,久久为功方能善始善终,精益求精方能日臻至善。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更应懂得慢工出细活的道理,潜心向学,踏实务实,在“慢工”中稳步提升自己。
愚公移山,毅力之下是一土一木的功夫;精卫填海,决心背后是一石一枝的耐心。慢工出细活,是各事各业的态度;久久方为功,是万事万物的定则。慢下来,多的是耐心,成就的却是辉煌。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本题是一道给材料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类型是记叙类材料。
材料是对河南泥塑娃娃的制作过程的讲解,主要从材料采取、工艺制作流程以及环节来介绍,展示了其中体现的“工匠精神”。如,从河南泥塑娃娃在选材和流程上的制作要求“不能太厚,也不能太薄”,工艺要求严苛;“纸塑要一层层贴”,需要耐心;“泥塑不需要烧制,其要求反而更高”“上佳材料是深埋在地下的黄河淤泥”,对材料要求高;“24道工序一样也急不得,仅头发上色就要上9遍”,需要耐心和细致。从中可以看出,泥塑娃娃的制作讲究“工匠精神”的沉淀、积累、细致。而泥塑娃娃的整个制作流程,也充分体现了“慢工出细活”的特色。
试题要求思考泥塑娃娃的制作过程对于我们青少年的成长之思考启发。结合时代的职业需求,谈青年人如何修养自己的品德,如何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从泥塑娃娃选材和流程的高要求这一点上,可以得出做人做事应该有严格的要求,很高的标准,这是成才、成功的前提。从泥塑娃娃24道工艺的繁复流程看,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我们都应该具备耐心、细致的精神品质,不为外界繁乱打扰的宁静、平和的内心世界,在外抵抗诱惑,对内沉淀自己的内心,认真做事,厚积薄发。从“不能太厚,也不能太薄”和对泥塑娃娃开眼的流程,也可以看出“恰到好处,铸就完美”“抓住人生的关键步骤”等有关启发。
写作时,从泥塑娃娃的制作过程引出论点,可以抓住一点,也可以多点论述。无论选择哪种写法,要思考出题者立足现实的意图,真正从中得到启发。当下社会风气较浮躁,这对青少年成长极为不利,写作中要体现出青年对这一点的深刻认知,以及对抗这一现实的决心;不能仅仅停留在“认识”的层面上,应该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法。如做人做事应该有严格的要求,精益求精;如认真做事,厚积薄发;如恰到好处,铸就完美等。行文要综合运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以充实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