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先告诉我们什么是自律,然后引用俄国作家陀思妥耶斯基的名言说明自律的途径,再直接点明自律的表现和对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由此不难看出,“自律”就是本次作文的话题和中心。而材料第二段则深入剖析了产生自律的原因,并以学生为例,说明了我们生活中实现自律的各方面表现。总的来说,自律在思想精神上,主要表现在道德修养、组织纪律和意志品质上的自我控制,说明人应当具备自律意识,学会自觉、独立,培养责任感;在行为上,自律就是懂得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自律,总的来说,是在某种境遇中或者诱惑时的“自我管控”,对自我的一种严格要求,懂得生活中有所为有所不为;深层内核,则可以是自尊自爱,把“自律”深化为一种积极主动的力量,甚至是一种信仰。该考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正面思考生活,引导学生向内探求自我,认识自我,向外表达自我,分享收获。对此,材料最后一段,则进一步总结评价,说明达到自律能对我们的生活、人生成长产生怎样的积极效果。
因此,写作时可抓住“自律”这个关键词,可从“为什么要做一个自律的人”和“怎样做一个自律的人”这两方面展开。围绕“为什么”阐述自己对于“自律”意义的思考,主体部分可以分出三个层次,写成并列式或递进式结构。可这样思考:①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多取决于能否自律;②人往往是越努力、越幸运,越自律、越成功;③自律的态度,其实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更是对自我价值的尊重……而对于“怎么做”的角度,可从个人意志培养和个人行为实践这两方面去展开。最后,则可进一步给出最后的总结呼告,劝说读者要自律。
立意:
1.越自律,越成功。
2.自律是成熟的标志。
3.自律的人生才幸福。
4.自律让人生更加饱满。
5.自律,成长的第一步。
2023新高考语文作文押题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宁溘死以流亡兮,吾不忍为此态也”这是屈原的选择。“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这是苏武的选择。面对人生的困境,他们都有对个体与家国的斟酌、取舍,让人生有了不同的意义。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
择业当高远,尽心以报国
业者,人一生所尽力之事也。人生如林木,事业便为枝间青绿,便为累累硕果,是人一生之心血,一生之努力所结之物。人生一瞬,精力亦如罅间流泉,终为有限。所以,正如雷锋所言“要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去。”作为一名青年学子,我们应当将自己的事业与未来同国家和人民联系在一起。立大志,抒壮怀,铸强国。
立志高远,择业强国。选择职业时,我们要胸怀天下,心系国家。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百年时光,先生已去,惟其精神同其作品一起,万世流芳。清末时期,举国哀怨,任人欺压。鲁迅振臂一呼“学医救不了中国人”,毅然放下手中的医书,执笔作矛,奋力向黑暗的旧社会刺去。职业是社会的需要,是人生存的需要,可我们不能只为自己。新青年,新理想,新目标,择业应如直冲九天之之腾龙,似深潜入海之猛蛟,为国为民,用自己的职业报效国家,服务人民,才能使自己的一生如同太阳一般,散发无尽光芒。这样才能使青春无悔,人生无悔。
笃行深远,恒业筑围。选择职业后,我们要一灯如豆,一心坚持。
高楼之成,不在其效之速,而在其日累月积,以砖瓦之微筑万丈之大厦。无百川东流,何有东海之浩翰怒波?择业时心念国家,择业后守业报效国家,这才为新青年之格局,之心胸。要有一心下沉之精神,守住为国之业。“铁可折,玉可碎,海可枯,不论穷达生死,直节贯殊途。”尚在眼前,樊锦诗生亦大漠.身亦大漠,在漫天黄沙中守护中华文明之瑰宝,恰如于污浊逆流中保护一草之清白,几十年不改初心,不变初业。黄沙散尽,三洞石窟,自有她的毕生;尚在眼前,寒罕坝三代护林人几十年如一日,汗水浸透过每一棵树的根苗,只为把风沙格挡,将清风送去,为祖国治沙大业作出卓越贡献。今朝英豪皆是此,谁人不为引路人?吾辈青年当随着前人走过的路,深钻若干,在这条路上点亮更多星光。
无悔无怨,转业为国。国家应放在第一位。我们要顺应国家,奉献自我。
社会在变化,国家在发展,时代潮流在不断前进,我们当勇立桥头,勇接浪涛,为国家奉献出自己的每一丝心血。“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知天命之年被调往研究汉字,心无怨,行无悔。从经济到文字征途有座座难跃的高山,可是他丝毫不怕,为国为家,为人民,行必坚,行必胜,推动语言文字现代化进程。我们应如周有光先生一般,作烛火便发光,作船艇便破波。一心为国,一生为国。
择业当高远,尽心以报国。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所供材料,是一段引语,可以分两部分,前边是事例,后边是结论。前面这一部分是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作品人物“面对困境”时不同的选择。“宁溘死以流亡兮,吾不忍为此态也”这是屈原面对困境时以家国为重不肯同流合污的品质;“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这是苏武面对困境时坚守民族大义,不肯投降苟存的精神。第二部分是结论,指出每一次取舍都要衡量个体与家国的轻重,表现出人的精神状态和精神境界。
本材料暗示学生需要进行思辨性写作,要对个体和家国进行辨证思考。考生从这些人面对困境的选择以及原因,表达自己处在困境时的人生思考。材料里的三个核心要素分别是“困境选择”“个体”“家国”。具体写作时,要弄清其内涵,然后才能正确立意,进而谋篇布局。
内涵解读:“个体”“家国”,现实社会中,人们的人生目标会有不同,困境选择也有差异,但只有把自己这一“小我”融入到祖国的“大我”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家国共命运,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写作时可以安排成“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开篇处可以引出观点:你我既身处少年之时,更应许下少年之愿,踏过泥泞荆棘,担彼方重担。分论点一,少年之所愿,当青衿之志,无惧山高路远。分论点二,少年之所愿,当永葆热爱,排除纷纭杂乱。分论点三少年之所愿,当以身国,担兴邦重任。结尾处:昔者,中国少年持家国愿景,挽狂澜于既倒,巩华厦之将倾;今者,你我应以身许国,许中华巨轮自在中流。
立意:
1.智慧选择,破人生困境。
2.理性选择,勇敢逐梦。
3.心有所善,择有所向。
4.心有家国,择有所值。
5.舍己为国,千秋凛然。
6.让人生选择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
2023新高考语文作文押题5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