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查询
首页 其他文档
2023年中考作文素材热点积累8篇
大小:32.4KB 5页 发布时间: 2023-06-07 10:48:32 7.19k 7.01k

预测:“中和”之美

【模拟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太极图中,黑色与白色均衡对称、稳定和谐地组成一幅美的画图。二者相交相融,互生互动,共同构成的“中和”之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对立者可以共构,互殊者可以相通。”这种“中和”地看待万事万物的人生态度和思维方式,包含着清醒睿智的哲思,时至今日,依然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材料先阐述了太极图的表征特点:黑、白两种颜色本是界限分明,但是在相交处,线条柔和,甚至相互交融,从而呈现黑中有白、白中有黑之象。然后由表及里,从表征到内涵,提出“中和”之美这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接着将“中和”之美的内涵进行“聚焦式”思考、“情境化”限定,即在“对立”与“互殊”的背景下探讨“共构”与“相通”。最后指出“中和”之美的“普世”价值。

整则材料围绕“中和”之美这个核心话题展开,阐述了“中和”之美的情境----两者常常处于“对立”“互殊”关系之中;解释了“中和”之美的内涵----“相交相融”“互生互动”。此外,还剖析了“中和”之美的传统文化价值,隐性提示我们思考其蕴含的哲学思想,即事物运行遵循多元存在法则,多元存在的理想形态应该是相反相生,相辅相成,在矛盾的对立性中最终走向和谐统一。

材料引导我们思考“中和”之美所蕴含的行为范式,即其中蕴涵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等等,提示我们认识到只有彼此化育,才能共生共赢。

可从以下角度立意:

1.传统文化中的刚柔相济,体现“中和”之美。书法大师挥笔舞墨,一笔笔苍劲有骨,一字字力透纸背。然而,那遒劲的笔力却是用最柔软的毛笔写在最轻薄的宣纸之上,这正是中华民族刚柔相济的智慧写照:阴阳相辅,宜刚宜柔;“中和”之美,得见其中。绘画、戏剧、诗词亦是如此。

2.以“中和”的态度对待得失。范晔有云:“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得与失,相伴而生,相映成趣,得失之间蕴涵着哲理。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得到与失去之间,不要计较太多,得失都是我们经验的累积,我们需要真切地感受这些快乐和遗憾。以“中和”的态度处之,我们会在认识和处理问题上,睿智许多。

3.竞争并合作,以“中和”实现共赢。合作中不能没有竞争,没有竞争的合作是一潭死水,在合作中竞争,才能更好地实现目标;竞争中也不能没有合作,没有合作的竞争是孤独无力的,在竞争中合作时,才能共同进步与发展。既竞争又合作,以“中和”态度处之,定能实现共赢。

4.处世进退有致,体现“中和”智慧。古人云:“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进”与“退”都是处世行事的技巧,是“圆”。是进是退都有章法,该进的时候不进会失去机遇,该退的时候不退会惹来麻烦,甚至是灾难。“进”不张扬,直奔要害;“退”不委屈,妥善收场。世间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变化,时世的盛衰和人生的沉浮也是如此,必须待时而动,顺其自然。这就意味着,为人处世要学会“中和”的智慧,懂得“激流勇进”和“急流勇退”的道理。

2023年中考作文素材热点积累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提示写作。

有老师问学生:

如果只能二选一,你愿意听到的表扬是“聪明”还是“勤奋”?学生齐答:“聪明!”

如果必须二选一,你愿意接受的批评是“愚蠢”还是“懒散”?学生笑答:“懒散!”

老师笑着总结:看来,你们最理想的人生是做一个懒散的聪明人。

看似笑谈,其实隐含着一些东西,让我们去深思:如何评价自我,如何成就自我,如何踏实生活。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标题,确定主旨,写作成文,不能出现与考生身份相关的信息。字数800以上。

【优秀范文】

懒惰而愚蠢,勤奋而聪明

学生们齐答“聪明”,是对“聪明”的共同认可,认为“聪明”的优越高于勤奋;学生们笑答“懒散”,是对懒散的包庇纵容,是对愚蠢天生的排斥。

诚然,我们自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被灌输以聪明与愚蠢的二元对立关系。聪明是光鲜亮丽与众人的喝彩;而愚蠢则是让我们想要遮蔽的无能与阴暗丑陋。

于是乎,与其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勤奋与懒惰”也被牵扯入这对矛盾中——以勤奋换取被评价为“聪明”的自我优越,以懒惰作为愚蠢的遮羞布。这是人们的常见心态。但久而久之,它的弊端就逐渐呈现:既然总有懒惰作为挡箭牌,我就无需为自己的不思进取而担心。保有着那一寸的聪明,就可以让我免于踏足未知的,需要勤奋开垦的荒地。

沉浸在聪明的自我优越中,也就避免了被贴上愚蠢标签的风险,却也真正地阻隔了外界的新鲜空气,阻隔了勤奋可能带来的意义。而那“聪明”的标签就真正能够等同于智慧吗?懒散的作派就永远隔绝了愚蠢吗?故在我看来:勤奋才是真正的聪明,懒散则是真正的愚蠢。

童年时代的爱因斯坦被看作怪胎与笨小孩,而凭其勤奋与刻苦,成为了近代物理的巨擘,被誉为人类史上最聪明的人;少年时期的马龙同样不被教练看好,与同时期锋芒毕露的天才少年相去甚远,却因勤奋改写了天赋的序章,荣登双圈大满冠的荣耀宝座;患有“脑瘫”的陆鸿是常人眼中的蠢材,他丝毫不屈服于这份他人的定义,以勤奋书写了自己精彩的人生,将爱与信念传递给他人。

如此看来,他们的成长曲线并不是以聪明与天赋为起点,却未曾脱离勤奋的轨迹,而终于抵达真正的聪明。

伤仲永的故事家喻户晓,倘若聪明与懒散捆绑在一起,再精美的天生宝玉也会流入腐朽无能的浊泥之中;而愚蠢与勤奋的组合却是我们所见诸如《阿甘正传》的热血逆袭的标签。

是故,定义我们聪明与否的往往不是我们生下那一刻的八字生辰,更不是我们的主观臆测。决定我们是否抵达真正智慧的是我们面对世界的态度,是我们能否扇动我们勤奋的羽翼,无畏苍穹之远,无畏来日方长。

揆诸当下,我们害怕“愚蠢”而放弃了勤奋,这难道不是放弃了打磨自己,通向“聪明”的道路吗?如此这般的懒散,正是“愚蠢”的代名词。真正的智慧需以勤奋为径,以奋斗为匙。这份由“愚”向“智”的转变,需要我们深深体悟勤奋所带来的傲雪凌霜,重写苍穹的力量!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这则材料以问答的方式呈现,创设了情境,展现了人们的心理倾向。表面上是老师问的一个问题,实际上包含了两组二元对立的概念:聪明和愚蠢,勤奋和懒散。揣摩两次选择的心理指向:人们希望自己的成功是靠聪明而非勤奋,希望自己的失败是源于懒散而非愚蠢,这说明大部分人对智力因素评价更加看重,而对勤奋和懒散这样非智力行为较为轻忽。这背后的心理根源,可能有以及背后隐藏的人的心理:希望被人认为天生聪明的虚荣心理、祈望靠天赋获得成就的懈怠心理、愿意相信失败是源自更可控的勤奋因素的遮羞心理、觉得自己没有成功只是不够努力的慰偿心理……

但是,当我们正视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进行深入而细致的分析:第一,不论我们现有的水平如何,我们不会是最聪明的人,也很难是最愚钝的人,我们没有做到最勤奋,也不至于最懒散,所以这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状态其实是大多数人的现状,我们很难用“聪明”“勤奋”等词语片面地评价自己,因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第二,不论一个人的成功是因为勤奋还是聪明,智力等先天因素都是我们无法控制的。我们可以自诩聪明,也可以期待智慧,但是聪明与否几乎注定,后天无法改变,所以勤奋才是我们更加可控的因素,不管自己聪明几何,我们越努力,就越有可能实现目标,这是一定的。而且,就算是天赋很高的人,也要经过勤学苦练才能获得成就。另外,我们怎么就不能相信,聪明有时也可靠勤奋获得呢?第三,一个人的天赋不可能体现在各个领域,一个人的勤奋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我们不必因一些方面技不如人而自怨自艾,也不必因有些时候略胜一筹而沾沾自喜,所有领域的成功都是先天智力和后天努力的共同结果,如果我们发现有些领域不甚费力就小有成就,我们可以选择在此深耕,持续努力,扬长避短,成就人生。

作文的任务为“如何评价自我,如何成就自我,如何踏实生活”,这个任务看似与材料不在一个维度上,但其实扎实地分析了材料之后我们就可以明确:我们只有清醒自知,才会踏实努力,获得幸福,获取成功。也就是说,只要把“聪明或愚蠢”“勤奋或懒散”的二元关系分析透彻,我们自然就回答了这三个问题:“如何评价自我”即分析我们回答问题的倾向,“如何成就自我”即聪明和勤奋在成功过程中的关系,而“如何踏实生活”就肯定了“勤奋”这一成功要素。所以,这三点任务无需特别说明,更不能本末倒置,不要忽视材料而直接谈“如何评价自我,如何成就自我,如何踏实生活”层面。

反馈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16 - 2024 经验本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07888号-1 客服QQ:2393136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