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作文题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两则材料,材料一,提出中国人的民族性——安土重迁;材料二传统中国社会的乡土性,我们的民族和乡土密不可分,泥土中长出了光荣的历史。这里的“土”不仅仅是材料中的“灶上的泥土”,它象征着“乡下人”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以及思想观念等方方面面,而“乡下人”其实正是众多平凡普通的“老百姓”,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土”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根基,那么对于一个国家、民族来说,传统文化就是他们的“命根子”,所以这里的“土”其实意味着“传统文化”,而“土”之于“乡下人”的意义也就是“传统文化”之于国人的意义。同时结尾提出——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其实就是受到乡土性的制约。第二部分是文体要求——发言稿。第三部分是情景任务——时代青年讲坛。结合材料二,“从土里长出过光荣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以及选文《汉书》、材料二中“传统中国社会”,我们可以推演得出以下信息:1.传统中国社会中的乡土观念长出了我们的优秀传统,精神底蕴,是我们刻在骨子里的文化基因,比如眷恋乡土,热爱故园;2.同时乡土观念带来的某些弊端陋习,如安于故土,不追求变迁,必将束缚我们的发展。由此,也就可以据此知道,应该如何去结合情景任务写作了:作为当代青年,面对乡土本色,在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人生价值时,应该怎样去做?
写作时,首先要注意把握材料一“安土重迁”的内涵;把握材料二“土”与人的关系,以及“土”在我们文化里的重要地位。然后把两则材料与“乡土本色”主题结合起来,突出“安土重迁”是“乡土本色”这个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作辩证思考,既肯定“乡土本色”对中华民族绵延存续的重要意义,也指出其存在一些不合时宜之处。然后,则应结合自己时代少年的身份,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去对待“乡土本色”。比如,若将自我与乡土结合,可说乡土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本色,是我们的根;在新时期,我们要守住我们的乡土,必须解开束缚,维新立命。若对乡土存在部分质疑,则可说我们心怀热土,但更要志在四方,——乡土有荣光,有价值,但也有束缚,新时代青年要志在四方,勇于闯荡,同时不忘家乡。写作时注意发言稿的格式要求。
立意:
1.展翅高飞,心系故园。
2.心向蓝天,根植黄土。
3.安土重迁,不忘本色。
4.志在四方,心怀热土。
2023年中考作文押题素材6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人为“人”,二人为“从”,三人为“众”。
“人”,强调自我,小我,是特立独行,也会孤独寂寞。
“从”,表示相随,相伴,我追随人,也有人跟从我。
“众”,指多人组成一个群体,可万众一心,也可能盲目从众。
以上论述对即将成人的青年学子具有启示意义。请综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对“自我和群体”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优秀范文】
万众一心,大事可成
常言道:一人不成众,独木不成林。独立的自我,只有融入了群体,才能更大限度地发挥出自己的才能和力量,实现更大的梦想。因为在社会发展中,群体的力量可以超越自我的力量,万众一心,大事可成!
寒冬将至,大雁南飞,它们会排成人字队形飞行,这是因为前方的大雁扇动翅膀,后方的大雁就可借助它产生的上升气流在空中滑翔,从而节省体力。雁群就是通过不断变换每只大雁的位置,使每一只雁的体力都得到均匀消耗,最终到达南方,这是大雁群本能的表现。
雁犹如此,何况人乎?
古人早就知道集体的优越性。孙权有云: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世界年代最久且还在使用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的建设,靠的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中国史书上记载的第一场大规模的打败外族匈奴的战役——雁门之战的胜利,功在将军李牧的果断决策与手下将士的英勇作战。
今人更知道集体的力量和智慧。FAST射电望远镜的建造,离不开科研团队的不懈努力;在世界经济普遍疲软的今天,我国经济仍能以每年9%到10%的速度高速增长,成功来自于全国人民的努力拼搏。一粒沙子是那么不显眼,一堆松散的沙子也没有什么作用,但是,当它们和水泥混合起来,有了凝聚力,就坚固无比了。
所谓集体,是把志同道合的元素合成一个整体,整体的利益高于一切,而整体利益又服务于构成集体的每一个元素,每一个元素的品质直接影响着集体的品质。国家是一个集体,它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我们作为它的一员,必须团结一心,为实现伟大目标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做到了这些,我们才能成为祖国新时代的接班人。
马克思说: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能有个人的自由。但现在,不少人在拥有自己的独特想法,想要标新立异,却又与他人意见不合时,选择离开集体,单打独斗,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想法,这是不正确的。我们要培养团队精神,这看似简单,实则需要我们在集体生活和合作中不断摸索。当共同解决一个问题时,要提出自己的建议,也应尊重集体得出的方案;在取得胜利时,共享喜悦,在尝到挫折时,共同承担责任。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融入集体,把个人的理想和追求,同集体、同国家的利益相联系,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
深刻理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懂得取舍与让步,我们才能在这个世界多极化的时代里,迎难而上,抓住机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四段文字构成。四段文字构成总分关系:第一段是从汉字构造的角度解说“人”“从”“众”三个字,后三段是对第一段文字中三个字的具体阐释,既阐释了其基本意,又解说了其内涵的多面性。
材料对“人从众”的解释,有一个共同点——人是“关系动物”。三个字的解释,都是从“关系”着眼,从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他人的连接的角度来解释。所谓特立独行,孤单寂寞,是一种“关系”的疏离;所谓追随他人,被人跟从,是一种“关系”的不对称;所谓万众一心,盲目从众,是一种“关系”的分布形式。什么是“关系”?关系是人和人之间的联系。“关系”的实质是什么?关系的实质,是人的社会属性。这里我们要讨论的问题不是我们要不要“关系”——人人都处在“关系”中,你想摆脱也摆脱不了。真正需要思考的问题是,我们想要什么样“自我和群体”的关系。自我是群体的一份子,可以紧跟群体的步伐,为群体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也可以保持自己的个性,这样可能会孤独寂寞,但可以在群体中拥有自己独立的空间;还可以靠自己的实力去影响和引领群体中的人。而群体是由每个自我汇聚而成,具有万众一心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可以移山填海,完成个人无法完成的伟业;而反过来这种力量又可能让人盲目从众,失去自我,严重的甚至可能造成毁灭性的后果,比如当群体受到极端思想的影响时,就可能出现“集体失控”的现象,造成社会危机。可见,群体与自我是包含与被包含的辩证关系,自我属于群体,群体又由每个自我构成,彼此都可以互相跟随与被跟随,影响与被影响。二者都不能完全排斥对方,而是需要相互补充,相互作用,才能为社会发展贡献出最大的力量。唯有这样,才能改善社会状况,为人类和社会带来平等、公平和自由。
从“感悟与思考”可知,文体是议论文。考生可以运用并列式结构,以思辨性的眼光来谈自我与群体的关系。也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谈自我与群体的关系是什么,这种关系集中体现在哪里,我们应该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也可以用并列式结构,谈在什么情况下自我可以跟随群体,众志成城,团结一心,在什么情况下群体可以跟随某个自我,实现更大的跨越。
立意:
1.要做独一无二的自己。
2.盲目从众不可取。
3.万众一心,大事可成。
4.既要融入集体又要有独立的自我。
2023年中考作文押题素材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今年三月,王安忆、余华对谈活动在上海举办。在谈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对写作者提出新挑战这个话题时,余华认为,ChatGPT只能写出看似完美但本质还是平庸的小说,而事实上,文学作品的优点和缺点是并存的,伟大的文学作品也不例外。世间一切大抵如此。
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