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懂你心中意气犹在
我终于读懂了你——辛弃疾。
初识你时,知道你是宋朝著名诗人,可谓玉树临风,才高八斗。喜欢你的词,喜欢你的文笔用句,喜欢你的豪迈洒脱,你让我明白宋词不仅仅是那愁似江水的感叹,不仅仅是载不动愁的舟,不仅仅是比人瘦的黄花。还能是壮阔雄浑。
我在你的词中读到了金戈铁马,大漠万里,铮铮剑鸣,烈烈风寒,仿佛穿越千百年的时空,亲眼一见数十万人的大军,无情残酷的战场,见到了尸横千里,血流成河,感到了雄心壮志,听见了声声嘶吼,如霹雳一般的弦,如的卢一般的马,在你的词中惊响与飞驰。
我知道,你的词太过锐利,江南北国皆承不住,要在西北边塞的苍茫中大声诵读你的词,那样才算有了灵魂。
再识你时,知道你是战功赫赫的将军,不觉惊诧,毕竟你笔下的文字就如战士一般刚毅。只是惊叹于你年仅二十多岁,率一支不足百人的队伍,竟然敢偷袭逾万人的金军阵营,还带回了金军首领的项上人头。折服于你的胆量与智策,也佩服你居然把将军与文人这两个矛盾的,风马牛不相及的词融合在一起,还融得如此完美,没有一丝违和感。
只是,读你百遍千遍,也不懂你为何落寞。
朝廷偏安江南一隅,收复中原没有任何打算,面对外族的欺压一味求和妥协;重文轻武,手持重兵的领将被视为心腹大患,可你为什么要一而再,再而三地上书请求北伐呢?为何要自讨无趣呢?先前立下的战功够你身居高官,一生荣华富贵,为何一定要逆反朝廷呢?
我不懂,我只知道以后的疆场上再没有你的身影,从此胸怀大志却无报国之门,隐居田园,好像你的一生就此落寞。
三识你,终于读懂了你。
我知道你心中收复中原的意气与志向,并为此愿付出一切,那是理想与追求,知道你即使年老,也想报国杀敌,知道你的落寞,那是不甘屈服的骨气,知道你舍弃富贵只是为那一身傲骨。
庆幸自己读懂了你,也明白你心中意气犹在。
黄沙漫天,不把忠魂掩,利刃追光,斩不断熊熊燃烧火焰,马换新鞍,叹思绪万千,铁甲不暖笑,看一路艰险。满腔豪情落尘庭院,只待策马扬鞭,燕归去来,意气犹在。
我终于读懂了你——辛弃疾,一位万千磨折失意后心中豪情不减,意气犹在的千古词人与将军。
吴永东老师点评:
语文素养在本文中得到体现。
切入角度很小——读懂辛弃疾。用三读娓娓道来,由不懂到懂,由表及里、由诗到人再到时代,在600多字的篇幅里给我们展现了辛弃疾的诗风诗韵、特立独行又茕茕孑立的一生。
特别喜欢本文的倒数第二段,排比句用语简洁而准确又极富文采一下子抓住了阅卷老师的心。在时代背景下去解读诗人、去理解诗人,在文末这种敬佩之情、追慕之感到达巅峰,孩子不但理解了辛弃疾,还能用准确而精炼的语言表达对这个英雄的赞誉,我手写我心很难,但小作者做到了,精准的表达再次凸显孩子的语文素养。
点题意识很到位,文章开头就切题并引出写作对象,文中三读体现“终于”“读懂”二词,同时也是富有层次感的点题,文末点出读懂的核心并再次言简意赅的点题,使行文结构完整,逻辑严密。
推荐我们的同龄人学习借鉴本文小作者的切入角度,学习这个孩子的学习精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带着疑问去知识的海洋遨游,去获得、去感知、去展示,你也能一样优秀。
04
我终于读懂得了人生若只如初见
细雨随屋檐的起伏而滑落,雨声淅沥迷蒙了远方。他身着锦绣华服,凭栏远眺,却叹得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初见纳兰容若,是在一本书里,编者说:“他是人间惆怅客。”我不解,他几乎是所有人所追求的人生模板。
他拥有着令人艳羡的家世,显赫的地位,是多少人穷极一生都难以到达的高度,可他却不开心;他拥有帝王的赏识,无数人的阿谀奉承。是多少人追求的位极人臣,可他却不在意;他拥有着两情相悦的爱情,是多少人不在意的,却总是无法满足的,他开心,却同时也带来了无尽的伤痛。
或许是“自古逢秋悲寂寥”吧,连带着秋日出生的他,也带上了秋的萧瑟。
他什么都有,什么都好,为什么却总是不开心呢?我读他的词并不多,却总觉得有一股若即若离愁态,那是什么呢?我抓不住,像风一样。
直到再读,去了解他的背景与生平,和他一样凭栏远眺。
我才惊觉,短短几页的生平,却概括了一个人波澜壮阔的一生。我想他出身显赫,可所承载的压力与世俗的目光如大山一般重压着他,让他喘不过气;我想他深得赏识,可他所求所愿所想,只不过是帝王的猜忌罢了,让他囚禁在空中,无法自由飞翔;我想纵使再琴瑟和鸣、夫唱妇随,艳羡的才子佳人一对,也难抵天人永隔的悲恸,思念渗透时间,却叹得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
“人生若只如初见,他是否就不会有如此的悲慨?或许“相逢何必曾相识”,于他而言才是最好的解脱。
他不是人间富贵花,而是游离在世间的惆怅客。我想若是可以,他或许会选择一个平常人家,去肆意消遣这无处安放的才思。或许“人生若只如初见”真的才是对他最好的解读。
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雨一更。愿人生,只如初见。
周丽华老师点评:
此文唯一问题:审题不严谨,未做到以“我终于读懂得了……”为开篇第一句。除此,小作者敏捷、精妙的才思堪称完美。
先说“才”。全文纳兰词句“人生若只如初见”贯穿始终。开篇,点题同时奠定情感基调,再引书中编者语“他是人间惆怅客”,纳兰的悲和惆怅成为了小作者心中的未解之谜。初读背景和生平,无论出身、仕途还是爱情都是巅峰,为何还愁?——不解;再读生平和背景,出身会带来压力,赏识会伴随猜忌,爱情终有天人永隔的悲恸,“人生只如初见”才终能消解词人内心的惆怅。终不负小作者的苦心,数百年长河也阻隔不了这份珍贵的知音深情。
再说“思”。因“人生若只如初见”产生疑问,再反复品读他的背景与生平幡然领会他的悲和惆怅,最终有了理解后“愿人生,只如初见”的共情和释然。这份对纳兰的情也就逐渐加深,又何尝不是小作者对人生的一种深刻见解。这一点对于初中生来说尤其难得:人生不就是在不断的追求不断的释然中重获新生吗?百年凭栏远眺的纳兰也随着小作者的笔墨鲜活在我们面前:他身处至高,他惆怅苦闷,唯有“人生若只如初见”才能让他在迷雾里释怀新生。
此文不再仅仅是小作者与纳兰容若间的知音深情,更是人生路途上的豁然良方:不要太多,不用太深,人生,如初见般轻松前行吧!
总说:
这四篇考场作文,小作者们不约而同把阅读目光聚焦于古诗词大家:李白、苏轼、辛弃疾和纳兰容若,所以放在一起,做一个类文阅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