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越轨:简单地说,就是一种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具体地说,就是个人或群体在行动中不遵从自己所属的群体或者社会中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规范。
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
23.社会组织具有哪些特征?
答:社会学所说的社会组织通常是指狭义的社会组织,指的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有意识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如政府、学校等。
社会组织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社会组织具有特定和明确的组织目标。为了适应社会不断分化与发展的需要,社会组织的目标日益单一化,以集中资提高组织的运行能力。
第二,社会组织成员之间是非情感的关系。社会组织中的成员主要由业缘关系组成,以利益为纽带,关系不太亲密。
第三,社会组织中有规范的互动形式。社会组织成员之间的互动比较正式,有明确的规范,限制和约束较大。
第四,社会组织有根据组织目标精心设计的结构,结构比较复杂。
24.中国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是怎样的?
答:所谓城市化,简单地说就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集中的过程。不但单个城市中的人口不断增加,而且城市本身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中国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几经反复,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49-1957年的平稳发展时期。随着国内局势的稳定,特别是中国全面工业化进程的启动,这一阶段城镇人口的比重也获得了平稳增长。
第二阶段是1958-1965年急速调整时期。在这一期间,中国城市人口先是急剧上升随后又迅速下降。1958-1960年的“大跃进”时期,国家推崇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我国城镇人口猛增。但当时我国的工业发展水平并不能满足这种急速城市化的需求,随后不得不动员城镇人口返乡。
第三阶段是1966-1978年的停滞时期。1968-1975年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批干部下放农村。然而,1972年后通过招工、落实政策等途径,知识青年和干部又基本上全部返回城市。中国1978年城镇人口比重与196_年持平。
1979年起,中国的城市化进入了第四个阶段。与前三个阶段的行政主导型不同,这一阶段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主要是依靠市场的推动,是市场主导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工业化发展迅速,相应的,中国城市化进程也逐步推进。城市数目不断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也基本保持了逐年上升的趋势。
25.教育制度有哪些基本功能?
答:(一)人格塑造:对人格的塑造是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教育使我们获得社会性的成长,它不仅使我们能够适应社会的要求,遵行社会的规范,而且使我们能够以独立、自由和审慎的精神去参与对社会的创造。
(二)文化传播:从社会的角度来说,人类要得以维系,民族要得以持存,文化要得以传播,就要依靠教育制度。教育在传播文化时一般具有比较保守的性格,因为它主要传播的是过去的文本、人物和经验,与鲜活的现实生活、前沿的科学探索往往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但是,教育绝不是一古脑地将过去复制下来,它所传递的仅仅是过去那些最有价值、最成熟、最系统的知识与技能,这些经受住了漫长时间考验的东西凝聚着人类真正的智慧,因此,它们最终是要引导我们面对现实生活,走向未来创新的。
(三)筛选:现代社会体系的运转是以高度的社会分工为基础的。不同的社会位置需要不同的技能。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就像筛子一样,通过证书或文凭将人们筛选分配到特定的职业岗位上去。教育的这种筛选功能体现在学校体系的方方面面。不同的教育层次,不同配置和质量的学校,不同的专业教育,还有同学中不同的学习成绩,这些都会影响到对学生的职业分配。
(四)革新:教育制度还存在着另一面性质,即革新创造性。它通过发展新知识、新技术和新观念来推进社会变迁。教育的革新性集中体现在高等教育制度上。大学营造的是自由批判的氛围,培养的是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鼓励的是突破禁区、填补空白的研究成果,这样,就使大学与主流社会自觉地保持某种距离。恰是这种距离,使大学有可能发挥引导社会前进或校正时代谬误的作用。
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26.试述重要的社会化机构及其作用。
答;在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社会化机构包括: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工作组织和大众传媒等。
一、家庭。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家庭是最重要的社会化机构。它是人们来到世间后接受社会化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对个人早期社会化甚至一生的社会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家庭是社会结构中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化场所。家庭为个体身体的抚育和感情的需要提供了条件,在与家庭成员的感情交流中,儿童从小就有了亲情、温暖、关爱、尊敬等情感体验。家庭使儿童获得像吃饭、穿衣等基本的生活技能,以及语言、思考、与人交往等进一步社会化的手段;家庭使儿童开始接受和内化社会文化、行为规范、价值标准,使他能够按照社会的要求处理社会与个人的关系。早期社会化中,家庭环境因素对个人观念、心理和行为习惯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
二、学校是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设立的学习机构和组织机构。现代社会,随着家庭功能的变迁,学校越来越成为儿童、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环境因素。与家庭相比,学校社会化具有半强制性、系统性和组织性等特点。学校通过引导学生服从教育制度的安排,传播占统治地位的价值标准、文化遗产,传授各种科学知识和技能,全面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各种能力,与家庭相比,儿童及青少年在学校中学习的社会角色更多的要面向社会。
三、同龄群体又称同辈群体、同伴群体,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自发的结成的一种关系亲密的非正式群体。与家庭和学校一样,同龄群体也是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同龄群体使儿童感受到一些不同于家庭和学校环境中的新东西。在同龄群体中,同伴之间的交往与活动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安排活动的内容,他们有自己的行为准则、价值标准,有自己心目中的偶像、榜样,有自己的语言、交往方式,并因此构成了独特的亚文化群体。在同龄群体中,儿童可以在平等的基础上,以一种独立的姿态与人交往、建立关系,这种活动可以大大提高儿童自身的独立意识,增加人际交往能力,积累解决人际冲突的经验,学会灵活地扮演多种社会角色,为今后进入成人社会做好准备。
四、工作组织是指个人在社会结构中从事某一职业所归属的社会单位,是个人社会化的又一重要机构。个人要在工作单位的职业活动中学习职业技能,遵守职业规范,学会扮演职业角色等等。在工作单位中,个人通过自己的职业活动和职业成就来确立自己的社会地位,实现个人的人生理想和价值,并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形成个人的能力、性格、品格、气质等。在职业生活中,还可以学会处理职业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工作组织是成人继续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五、大众传媒是指社会组织为在广大社会成员之间传递信息、互通情报所采取的各种传播手段。比如,印刷媒介、电子媒介等。在传统社会中,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学的文化知识、社会规范等主要来自于家庭和学校,来自于家长和老师的言传和身教。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日益发达,它通过有形和无形的传播手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化。
27.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
答:要理解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应当注意到:我国农村社区与城市杜区之间的差异是“原生性城乡二元结构”、“行政主导型城乡二元结构”和“市场主导型二元结构”这三种二元结构叠加的结果。
首先,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在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等方面都可以说是泾渭分明。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之间的这种差异就是“原生性城乡二元结构”。这种“原生性城乡二元结构”表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异并不容易消除。改革开放并没有能够消弭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之间的这种本质上的二元对立。
其次,195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的一系列对城市和农村区别对待的政策,这些政策造成了“行政主导型城乡二元结构”。改革开放的进程削弱了我国在19 50-1970年代形成的“行政主导型城乡二元结构”,但这种“行政主导型城乡二元结构”并没有完全消除。一方面,作为“行政主导型城乡二元结构”核心的城乡户籍制度进行了调整。同时,国家也增加对农村的投入,建立和健全了农村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另一方面,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有所松动,但并未根本废除。
“行政主导型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是理解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城乡关系的重要方面。
第三,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加深了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对立和割裂,这就是“市场主导型二元结构”。改革前“行政主导型城乡二元结构”下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通过农副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所达成的联结,已经被改革所弱化。一方面,农产品消费在城市居民消费中的比例降低,农村生产与城市生活的联结削弱了。另一方面,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发展也降低了我国城市居民对本国农业生产的依赖。市场经济的发展削弱了城乡之间的联结,进一步加深了我国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割裂。这是理解近年来我国城乡差距扩大的关键因素。
综上所述,要理解今天我国城乡之间的差异,就需要注意到三种城乡二元结构的叠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