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有助于社会进步
3.文化传递理论的基本观点:
该理论认为偏差行为者表现出来的偏差行为是从其所处的文化环境中习得的,他们不是偏离了社会规范,而是遵循着所在团体的社会规范,他们的行为之所以被视为偏差行为,只是因为他们所在团体的规范和主流的社会规范不一致,甚至是矛盾的。
4.社会控制的内容:
(1)对社会行为的控制
(2)对社会关系的控制
(3)对社会价值的控制
5.社会控制的必要性:
(1)社会控制的必要性首先表现在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目标不一致
(2)社会控制的必要性表现在稳定各种社会关系上
(3)社会控制的必要性体现在制止社会生活中各种失控现象方面
第十三章社会问题
一、名词解释
1.社会问题:是指因个人与社会关系在社会进程中发生了障碍或社会结构与社会环境失调,造成了影响社会全体或部分成员正常生活的问题。
2.理查·富勒和理查·麦尔兹的社会问题发展的三个阶段:警觉、政策制定、改革。
3.社会问题的特征:
a)社会性:社会问题的产生、影响、消除
b)普遍性:社会问题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c)特殊性
d)集群性:社会问题往往不是单个地出现,通常有一个核心问题。
e)复杂性:社会问题的起因是多种多样的
4.社会病理学的主要观点:社会问题的产生的直接原因都是人的社会化的失败,个人的社会化结果违背了社会的道德期望。因此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在于加强社会对个人的道德教育。
5.价值冲突理论的主要观点:认为文化价值或兴趣上的冲突是造成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提倡研究社会实际存在的利益关系。
6.解决社会问题中存在的利益与价值分裂情况的方法:交涉、达成协议、使用权力。
7.行为偏差理论的主要观点:把社会问题看做偏离社会规范的偏差行为的结果。
8.社会解组:是指社会中的各种规则对约束个人的行为失去了效力,社会既不能提供给个人以预期的奖赏和回报,也不能对违规的行为加以惩罚。
9.社会解组理论:盛行于20世纪20、30年代。社会解组理论侧重从社会结构角度结合社会问题,其代表人物有库利、奥格本、托马斯和兹纳尼茨基等。
10.社会建构理论:不存在客观意义上的社会问题,所谓社会问题是人们主观建构出来的,社会问题仅仅是人们对某种社会情况的界定过程的主观产物,因此研究社会问题的社会学家真正面对的研究对象不是社会问题本身,而是某种情况如何被定义为社会问题的社会建构过程及其客观条件。
11.结构性问题:指社会制度或政策失调诱发的社会问题。包括腐败问题、贫困问题等。
12.偏差性社会问题:一般指个体偏离或违反一定社会行为规范造成的社会问题。
13.腐败:是权利的滥用,即国家工作人员利用政府和公众所赋予的权力,骗取或以其他手段为个人或某个集团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
14.贫困:是指人们在相应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由于种种原因无法获得基本生活资料能力的一种生存状态。
15.毒品:指鸦片、海洛因、大麻等以及国家规定能够使人上瘾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16.毒品的危害:
a)危害身体健康
b)破坏家庭和睦
c)败坏社会风气
d)腐蚀政权组织
e)妨碍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
17.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由得营养要求,对人体的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