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自然资源的特点:有限性、无限性、系统性和不均匀性。
12.环境是指围绕在人类周围的其他生物和非生物物质等所构成的人类的生存环境,它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所有外界条件的总和。
13.人口质量,也称人口素质,是对人口的质的规范性,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等。
14.环境的功能:
a)对人类具有支持作用
b)对人类具有供给作用
c)对人类具有调节作用
d)对人类具有文化启迪作用
15.文化是指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
16.文化的特征:创造性、习得性、共享性、累积性、特殊性和共性。
17.文化结构:
a)文化特质。文化特质是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也称文化元素。
b)文化集丛。功能上互相整合的一组文化特质,它们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一项功能,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这些文化特质就组成一个文化集丛。
c)文化模式。文化模式是指由许多文化集丛而组成的一个文化整体,而与其他人文化模式互相区别。
18.文化交流是指从文化传播开始的两种文化之间互相沟通、采借、冲突与融合的过程。文化交流是文化的固有属性,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19.文化传播是指某种文化元素随同社会交往而扩散,为其他社会所采借或吸收的过程。
20.文化冲突是指异质文化在传播、接触中出现的互相排斥的倾向和状态。
21.文化采借,有译为文化杂交,是指一种文化接受或吸收另一种文化的某些文化元素或文化集丛,融入本文化的过程。
22.文化震惊是指生活在某一文化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迷惑、混乱与心理上的震撼。
23.主文化和亚文化
a)主文化,又称主流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统治集团倡导,并被多数社会成员所接受的文化。
b)亚文化是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地区、某一群体特有的文化。
24.文化自觉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对其他人的文化有“识人知名”。
第四章(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
1.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试的统一过程。
2.社会化的内涵:
a)从时间方面理解,即个人社会化涉及人生发展的全过程;
b)从内容方面理解,个人社会化关注个人作为社会一员所应具有的全部文化遗产;
c)从关系方面理解,个人社会化注重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以及个人社会化的结果
3.社会化的内容:生活技能社会化、价值观念社会化、政治社会化、行为社会化、角色社会化等方面。
4.社会化的类型:基本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正向社会化和反向社会化。
5.所谓基本社会化,就是“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
6.继续社会化是人在成年之后的社会化,或称二级社会化。
7.再社会化也称重新社会化,它是使个人改变以前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建立起新的、符合社会要求和新的形势需要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的过程。
8.正向社会化,是指上代人对下代人的文化传递和教化过程。
9.反向社会化,是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这种社会化又称文化反哺。
10.社会化的相关理论:
a)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b)库利和米德的自我理论(分为“主我”和“客我”)
c)科尔伯格的道德意识发展阶段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