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查询
首页 其他文档
小学语文教师编制考试真题及答案
大小:41.42KB 9页 发布时间: 2023-06-17 09:30:32 14.14k 12.24k

公族之危,以为异姓之福也

C.景公走狗死,公令外共之棺,内给之祭

夫厚籍敛不以反民

D.趣庖治狗,以会朝属

财屈国竭,下无以亲上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齐景公漠视百姓疾苦,游乐之时,晏子指出“上下交离,君臣无亲”是国家衰败的原因

B.齐景公所爱之马暴死,欲杀养马之人。晏子假意斥责养马人,阻止了这种行为

C.齐景公能听从晏子的劝谏,也还算是一个知错能改的君主

D.文章通过三个典型事例,表现了晏子的贤能有德、刚正不屈、机智幽默

答案:1.B[解析]服政:指服役纳税。2.C[解析]A项第一句说的是景公不体察民情,第二句说的是晏子对景公失君之道后可能面临的结果的猜测。B项第二句说的是晏子担心景公失君之道后可能会面临的不好后果。D项第一句表现的是景公听取晏子劝谏后的正确做法。3.D[解析]从文章的三个典型事例未能看出晏子的“刚正不屈”。

四、文言文翻译、古诗词赏析和古诗文默写(10分)

1.文言文翻译(4分)

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殚财不足以奉敛,尽力不能周役,民氓饥寒冻馁,死胔相望。(2分)

答:用尽财物不能够完成赋税,费尽体力不能够完成劳役,老百姓饥寒交迫,冻饿而死的尸体到处都是。

(2)傲细民之忧,而崇左右之笑,则国亦无望已。(2分)

答:无视小民百姓的忧伤,却博取身边近臣的高兴,那么国家也就没有什么希望了。

2.古诗词赏析(4分)

漫兴九首(其三)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著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答:古诗词赏析: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著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言之成理即可)

3.古诗文默写(2分)

(1)峨眉山月半轮秋,影人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2)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韩愈《师说》)

五、现代文阅读(10分)

谈静朱光潜

①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这两个字含义极广。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比方路边有一棵苍松,你看见它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见到它可以让人纳凉;旁人也许说它很宜于入画,或者说它是高风亮节的象征。再比方街上有一个乞丐,我只能见到他的蓬头垢面,觉得他很讨厌;你见他便发慈悲心,给他一个铜子;旁人见到他也许立刻发下宏愿,要打翻社会制度。

②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你就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棉匠弹棉花。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好比喝茶,渴汉只管满口吞咽,会喝茶的人却一口一口地细啜,能领略其中风味。

③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朱子有一首诗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你姑且闭目一思索,把这幅图画印在脑里,然后假想这半亩方塘便是你自己的心,你看这首诗比拟人生苦乐多么惬当!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的趣味。

④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我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你的心界愈空灵,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你的心界愈空灵,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所以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你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这就是忙中静趣。

⑤我这番话都是替两句人人知道的诗下注脚。这两句诗就是“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大约诗人的领略力比一般人都要大。近来看周启孟的《雨天的书》引日本人小林一茶的一首俳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觉得这种情境真是幽美。你懂得这一句诗就懂得我所谓静趣。中国诗人到这种境界的也很多:“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像这一类描写静趣的诗,唐人五言绝句中最多。你只要仔细玩味,你便可以见到这个宇宙又有一种景象,为你平时所未见到的。

⑥静的修养不仅是可以使你领略趣味,对于求学处事都有极大帮助。释迦牟尼在菩提树阴静坐而证道的故事,你是知道的。古今许多伟大人物常能在仓惶扰乱中雍容应付事变,丝毫不觉张惶,就因为能镇静。现代生活忙碌,而青年人又多浮躁。你站在这潮流里,自然也难免跟着旁人乱嚷。不过忙里偶然偷闲,闹中偶然觅静,于身于心,都有极大裨益。你多在静中领略些趣味,不但你自己受用,就是你的朋友们看着你也快慰些。我生平不怕呆人,也不怕聪明过度的人,只是对着没有趣味的人,要勉强同他说应酬话,真是觉得苦也。你对着有趣味的人,你并不必多谈话,只是默然相对,心领神会,便可觉得朋友中间的无上至乐。

(选自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略有删改)

[注]本文系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第三封,写于上世纪二十年代作者旅欧期间。

1.第一段说“感受”的“含义极广”。请根据文意,说明“含义极广”表现在哪些方面。(2分)

答:(1)感知到对象。(2)对象引起的人的心灵的反应。(3)不同个体的反应有差异。

反馈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16 - 2024 经验本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07888号-1 客服QQ:2393136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