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2.00)
A.儿童是教育的中心,教育的各种措施都要围绕儿童加以组织
B.教育过程在它之外没有终结,它终结于它自身
C.社会是教育的目的,儿童是教育的起点和手段√
D.教育的目的就是获得更多的生长
解析:杜威从教育即生活论中引出“教育无目的说”——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所谓“教育无目的说”并不是说教育真的没有目的。他反对外在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希求的是过程内的目的,即把生长作为教育的目的,体现了他尊重儿童的观念。同时他也强调教育的社会性目的,即教育是民主的工具,教育是为了民主,教育也应是民主的。因此,杜威认为,教育是社会进步及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学校是社会进步和改革的最基本和最有效的工具。由上可知,杜威的教育目的不仅仅强调为了儿童,还要为了社会,通过对儿童的教育来促进社会民主的发展。
7.在我国现代学制中,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一般把中学区分为
(分数:2.00)
A.普通中学、职业中学、综合中学√
B.文科中学、理科中学、实科中学
C.文科中学、实科中学、职业中学
D.普通中学、重点中学、特色中学
解析:[解析]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可将中学区分为以升学为主要目标的普通中学、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职业中学和两者兼备的综合中学。
8.强调“教学过程作为课程开发的过程”的课程实施取向是
(分数:2.00)
A.忠实取向
B.相互适应取向
C.创生取向√
D.目标中心取向
解析:[解析]课程的实施是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实施的取向有:忠实取向、互动调适取向、创生取向。其中,课程创生取向认为,课程并不是在实施前就固定下来的,课程实施过程也是制定课程的一部分,课程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育实践的结果。
9.麦克菲尔的体谅模式中所使用的人际或社会问题情境教材是
(分数:2.00)
A.《学会关心》√
B.《生命论》
C.《中学道德教育》
D.《社会与道德教育》
解析:[解析]麦克菲尔等人编制了一套独具特色的人际一社会情境问题教材——《生命线丛书》。这套教材是实施体谅模式的支柱,由三部分组成,循序渐进地向学生呈现越来越复杂的人际与社会情境。第一部分:《设身处地》;第二部分:《证明规则》;第三部分:《你会怎么办?》。
10.教师在长期压力的体验下,会出现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消极应对工作。这种问题属于
(分数:2.00)
A.职业倦怠√
B.职业迷茫
C.职业逃避
D.职业道德失范
解析:[解析]教师的职业倦怠定义为由于教师长期工作在压力的情境下,工作中持续的疲劳及在与他人相处中各种矛盾、冲突而引起的挫折感加剧,最终导致一种在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精疲力竭、麻木不仁的高度精神疲劳和紧张状态,是一种非正常的行为和心理。
1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在普通高中深入推出课程改革,积极开展研究生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分数:2.00)
A.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
B.普通高中教育特色化
C.全面普及普通高中教育
D.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