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反功能表现为:社会保障初期。某些国家未能保障处于不利地位的人合法权利;实行高福利制度的情况下,容易使人滋长不思进取的心理,不利于充分发挥人的潜能。
2)社会工作的功能
第一,解决实际困难,保障个人生活。
第二,挖掘潜能,促进其发展。
第三,发扬互助精神,促进社会整合。
第四,化解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稳定。
36、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的异同。
相同点: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其任务和目的都是帮助在生活上遇到困难得社会成员,特别是那些因失业、贫困、疾病、生理缺陷而陷入困难者。以保障他们能正常生活,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社会进步。
不同点:二者又有差异,主要表现在:
(1)社会保障是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保障人民生活的一套制度;而社会工作则是推行和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的服务活动。
(2)社会工作的范围比社会保障稍宽一些,
(3)社会保障的目标是保证社会成员生活的安全,以维持社会稳定;社会工作则更多着眼于受助者困难的解决及其内在发展。
37、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及改革方向。
我国城乡社会保障的特点:
(1)城乡社会保障的二元性。我国社会城乡二元结构,表现在社会保障方面则是城乡居民,特别是全民所有制职工享受良好的保障和福利,农村居民所得到的保障很少。
(2)城市社会保障的包办性和农村社会保障的自助性。城镇居民的保障和福利由国家(或企业)包揽下来,在农村主要是靠农民自己力量解决问题。
(3)行政推动。社会保障借助各级各类组织运行和起作用的。使行政管理体系同社会保障推行体系合一。政府和与政府密切相关的群团组织成为社会保障制度的推行者和有效执行者。
(4)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社会工作的开展主要由各级各类国家干部、公职人员承担。
这种社会保障既给人民生活以保障,稳定了社会秩序,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A、农村保障水平低;
B、城市的就业保障带来社会流动困难,使一些人滋生了消极不思进取的工作态度;
C、高福利给国家财政带来巨大压力;
D、城乡巨大差异使农村居民千方百计进入城镇,给城市带来巨大压力。
改革方向:
A、改革城市原有社会保障制度。扩大保障范围,完备保障项目,多方筹集、合理利用保障资金。完善社会保障的行政管理体系。
B、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根据农村条件,建立起合适的社会保障体系。
C、发展社区服务。通过社区服务不但可以解决社区居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还可以弥补政府社会保障资金的不足。
D、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体系。
38、社会变迁的原因。
(1)环境因素:环境可以影响一个社会的结构、文化特征并限制其变迁形式。但一般来说环境的变迁是缓慢的,主要通过社会和环境力量共同作用才能发生。
(2)人口因素:人口数量、分布、素质等会影响社会的发展。
(3)技术因素:技术发明会带来物质文明、生活方式、观念的改变。
(4)文化因素:通过文化传播、文化创造,也可带来物质文明、生活方式、观念的改变。
39、试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变迁理论。
第一,社会的变迁,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变动而引起的
第二,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或慢或快地要发生变革。
第三,随着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人们也改变着生活方式,也就改变着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
第四,当社会的上层建筑所维护的是先进的经济基础或所瓦解的是腐朽的经济基础时,它对社会起推动作用;相反,当它所维护的是腐朽的经济基础或破坏的是先进的经济基础时,它对社会发展就起着阻滞作用。
40、社会流动类型及划分的意义。
社会流动,可以有广义、狭义两方面涵义。从广义讲是个人、家庭以及其它社会群体在不同的社会部门间的运动。狭义的社会流动一般仅是指个人社会地位的变化。社会流动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由于划分社会流动的标准不同,我们可以把社会流动分成不同的类型。按照流动的主体分,有个人流动、家庭流动、群体流动;按流动方向分,有水平流动、垂直流动;按流动参照物分,有代际流动、代内流动。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研究社会流动有着深远的意义。如研究垂直流动,可以解决我国干部制度中的终身制问题,干部能上能下,有利于建设者一支知识化、年轻化、革命化专业化的干部队伍;研究水平流动,可以解决我国用人不合理现象,加快人才流动,根除用人不合理现象,防止近亲繁殖,也可以相互交流文化知识,有利于各类人才的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