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社会现代化的内容和特征。
第一,经济现代化。它是现代化的基础和核心,没有经济现代化,其它现代化就难以实现。经济现代化不仅表现为增长,还表现为生产力结构、生产方式、消费现代化。
第二,政治现代化。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应,没的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就很难推进的持久,它包括政治民主化、管理科学化、社会生产法制化、军队现代化等。
第三,文化、科学现代化。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能够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
第四,城乡社区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走城乡共同繁荣、城乡一体化道路。
第五,群体组织现代化。是指从小到家庭、大到企业,在组织结构、活动规律、组织管理现代化等等。
第六,人的现代化。人是现代化事业的主体,是一切现代化活动的主宰。
42、试述社会趋同论依附理论。
这是一种用来解释不同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具有的一般规律的理论,是由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在1961年提出的。他认为虽然各国现代化的起点不同,社会制度不同,他们所具有的条件也不同,但在现代化过程中,却经历着相同的过程,从而表现出相似的社会特征,即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城市化,管理上的科层化和社会生活的世俗化。从其内涵看,趋势同论只是不同社会之间的现象、特征、过程的相似,而不是指不同社会制度的趋同。
43、我国的现代化的战略选择。
我国的现代化的战略选择是:(1)中国现代化战略决策,自50年代就基本定下来,后来逐步明确,80年代初确定了中国的现代化分三步走的战略选择。第一步大致用十年时间,使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一倍,主要是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是到下个世纪30至50年代,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世界上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2)战略选择的基本依据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人的社会需要的发展规律。马克思需要学说所表达的生存、享受、发展三种资料或需要的发展,适合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总情况,即从为生存资料而斗争到为享受资料而斗争,再到为发展资料而斗争。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就是要解决人们需要的增长同社会生产力落后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