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三年级评价是把阅读作为一个特殊项目来评价学生。
可以说抓住了语文学习的关键。
评价材料涵盖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有积累(课内随笔、谚语、课外动物和春词、古诗)。
有理解(对单词、短文、关键句子的理解)和运用(写出你读过的习语故事,读完后模仿)。
知识的检测涉及到技能的评价,比如对主要信息的概括能力、对单词和短文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等。
题恰当,题丰富,是一份能全面检查学生阅读情况的优秀试卷。
从学生完成试卷的情景来看,课内积累相对较好,而课外积累则不容乐观,学生明显的表现出课外阅读量少,积累匮乏,这在补充成语、补充诗句和写出春天的词语三道题中表现的最为突出,三道题的得分率仅为66%、70%、65%。
出现这种情景的原因是:
一、学生日常读书量小,大部分成语闻所未闻;二、积累不得法,学生经常有读书摘录的作业,但学生大都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读读、抄抄了事,没有按类摘抄,记忆,这样的结果是即使有的成语见过,到用时就一片混乱,不能及时提取所需信息。
三、机械背诵,错字连篇。
这在古诗中尤为突出,古诗背了不少,但不解其意,背写出来的诗七个字就有六个错字。
如填写诗句中有的学生就这样写:独在异乡为异客,美缝家结背丝亲。
不仅仅是古诗中,在其它的题中,错别字也是造成很多丢分的一个重要原因。
经过这次测试,也反映出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审题能力和习惯差。
目前桌上的四道题要求写四字格的词和春天的成语。
有的同学不知道是没看懂还是没看懂,就填了描写日出日落的成语。
还有六个问题需要引入习语故事。
一些学生写童话和寓言。
那么多同学答非所问。
应对试题,审视学生的状况,挖掘出现如此状况的根源,教学中的纰漏在反思中暴露出来:首先,学校早已大力倡导加大课外阅读量,教师也多想办法加以实施,可是没有调动起学生课外阅读的进取性,还没有把阅读转变成学生一种内在的需要,学生完全是在被动的完成教师布置给的任务,没有兴趣的学习也就没有质量可言。
其次是课外阅读还没有构成一种可行的检测手段,对学生的阅读处在一种安排但失控的状态,检测跟不上,阅读就会自流。
再有就是阅读方法指导不到位,没有系统的阅读方法的训练,学生读书存在盲目性,学生只是一味的读,一味的摘录,到用的时候,又成了大海捞针,不知从何下手。
比如试题中的第六题童话归类,学生读了,故事都明白,但谁写的,没留心。
还有就是课内阅读训练单一,没有向课外进行写法的延伸训练和课外阅读的结合。
这份试题中就给我们供给了一个很好的范例,读文后的仿写练习。
这无疑是训练阅读和表达的最有效的方法。
可是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只是蜻蜓点水般的说一说,没有练到实处,于是卷面上的得分底也在意料之中的。
语文的世界是广阔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是势在必行的,问题虽然存在很多,可喜的是我们已自上而下认识到了阅读的重要性,并在努力的实践中,摸索提高学生阅读本事和阅读兴趣的方法,我们会结合试卷上反映出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学生爱上阅读,从读中提高语文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