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顺序性对教育的要求:循序渐进;(不能拔苗助长、陵节而施)
2)阶段性对教育的要求:根据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不搞“一刀切”)(辨析3:人发展的不平衡性?)
3)不平衡性对教育的要求:人的不同素质都有其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
☆不平衡性含义:①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中的发展;②不同方面在不同的发展时期的发展。
4)互补性对教育的要求:要求培养学生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树立信心、长善救失)
5)个别差异性对教育的要求:因材施教;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观(选择:持这种观点的人是谁?)
1、内发论:认为人的发展动力源自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体成熟机制决定的。代表人物:孟子、弗洛伊德和威尔逊。
2、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源自外在的要求,环境的影响、教育的作用是人的发展动力。代表人物:荀子、洛克和华生。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认为人的发展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二节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1、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遗传素质、环境(包括教育,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主观能动性。
2、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或物质前提。
3、环境是人的发展的现实基础。
4、人发展的内因:主观能动性是发展的直接动力,是内因。
三、学校教育在人发展中起主导和促进作用(论述、简答)
1、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由学校的特殊性决定
(1)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和系统性
(2)学校教育有专业教师来施教
(3)基础教育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年龄阶段的教育
2、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促进作用
(1)加速人的发展
(2)发掘人的潜力
(3)提升人的价值
(4)健全人的个性
四、教育发挥主导和促进作用是有条件的(简答)(重点)
1、只有遵循人的发展规律,教育才能促进人的发展
2、只有正确处理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育才能产生积极作用
3、要正确处理教育与遗传素质、环境因素的关系,发挥各自作用
2、不能过分夸大教育的作用,否则就会陷入“教育万能论”中
第四章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填空)
1、含义:教育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它规定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总的要求。
二、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价值(简答)
1、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
2、教育目的对人们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
3、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衡量和评价的重要标准
三、教育目的的理论(记观点和代表人物)
1、社会本位论
(1)基本观点: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培养合格公民;教育是国家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