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有些课用大半堂课的时间画一幅关于课文的画,甚至有的教师把语文作业当成了图画本,每次作业都要配上图画。
这些方法颇具改革意识,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但忽视了语文学科要达到的要求和标准,忽视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语文课就是语文课,不能上成其他课,更不能上成大杂烩。
我们学习语文,主要是掌握语文这个工具,即:积累语言、积淀语感,再凭借语感运用语言,也就是着力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融合沟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多角度的学语文、用语文,而不是另外给语文附加上一些其它学科的任务。
(四)教学方式转变了,双基落实不到位
1、识字教学存在着“高耗低效”的现象,生字回生率和错误率居高不下。
学生书写不够规范、整洁,中、高年级学生作文中,错别字现象严重,教师对学生的写字姿式不重视,对识字、写字的强化训练不够。
2、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重“读写”轻“听说”的问题。
不少教师认为,读写是“硬”任务,课标有要求,课本有任务,学校有考核,完不成任务,考不出好成绩向谁都不好交待;听说是“软”任务,反正考试考不到,练不练无关紧要。
对于教材中的听说训练,往往是以点带面,“蜻蜓点水”,一带而过。
这种重“读写”轻“听说”的课堂教学和听说训练中的形式主义,影响了小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与课标的要求相距甚远。
因而,大部分小学生的听说能力仍然是低水平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敢说、不会说、不爱说和不善说。
3、在阅读教学中,有一种倾向,好像一提到“淡化”段的训练就理解为“不要进行”段的训练。
这种认识是欠妥的,因为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其中就应该包括理解段的能力。
如果不理解每段的内容、层次,就难以理解全篇文章。
而且,概括段落大意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思维能力,这也是一种阅读能力。
只是在分段和概括大意时要注意两点:
(1)不是每篇课文都要求学生分段、概括大意,有的课文成人拿来分段概括段意都有困难,教师就可以不安排这方面的训练,有的课文很好分段(特别是总起—分述—总结)的写法小学中、高年级必须掌握,还是应安排分段训练的。
(2)概括段意,学生只要大体概括出主要意思即可,不要苛求,更不要求答案统一。
4、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不能有机结合。
有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注意渗透写作方法,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得不到写的训练。
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都不让学生去感悟。
认为:“淡化段的训练”也就是不要进行写作方法的训练,致使学生作文能力下降。
5、在阅读教学中,阅读教学要达到什么目的教师们很茫然。
相当一部分教师还停留在依据课本、教参把课文给学生讲清楚,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这一层面上,却不能从课文中提炼出重点字、词、句、段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
(五)学校和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有些学校条件差,教师的素质低。
这种情况尤其在农村僻远学校特别严重:教师没有教辅资料、不会使用电教设备,学生没有课外阅读资料。
有的教师文化功底差,语言表达能力差。
读不好课文,不会写文章,不能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甚至不能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
有的教师则因工资低、待遇差而消极怠工,误人子弟,教育教学质量差。
(一)教师方面
1、对于一些教师来说,新课标学习还停留于口头,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观念;
2、片面理解课程改革,对语文课标中的四个基本理念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3、大修订的语文教材及现行实验教材,编排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学内容更新、更活、更宽,教学弹性大,使部分教师感到无所适从。
4、大多数一线的农村教师缺乏学习、进修、观摩的机会。
5、受考核评价制度的影响,教师过于重视考试的分数。
6、部分教师本身的文化素质低;部分教师师德师能差。
(二)学校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