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低段的阅读教学
低年级阅读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按照“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感知内容——细读课文,学习字词,了解内容——精读课文,指导朗读,培养语感——品读课文,学习语言,加强积累”的教学流程组织教学,让学生读有目标,读有收获,真正实现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懂、读出感情的目的。
(二)中高年级的阅读
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应遵循语文教学规律,采用由“整体——部分——整体”策略组织教学。
就一篇课文而言应抓好以下环节。
(1)初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课前,教师采用各种有效措施,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由课文题目猜想文章内容。
然后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快速阅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在充分感知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读懂了什么,有哪些内容没读懂,哪些是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必要时可让学生写一写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培养学生感知、领悟和概括能力。
(2)精读课文,探究重点。
在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重点进行探究。
或紧扣文中的重词句,理解其意思,体会它的表达效果;或根据文章的结构特点,揣摩其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进行质疑问难,读书释疑;或让学生就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或就典型人物,分析人物形象,对其进行恰当的评价;或挖掘文章的“空白”处,引发学生的想象,补出相应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此外,教师还要重视读的指导,在重点探究的同时,引导学生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读,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培养学生的语感。
平时,我们的语文老师,往往注重讲解,轻视读的指导。
其实,我认为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予给作品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感受。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朗读比讲解更重要。
(3)品读课文,加强积累。
精读之后,让学生回过头来对全文进行品读,形成整体印象,并抓住自己喜欢的部分(优美句段)反复品读,熟读成诵,然后摘抄下来,必要时还要让学生仿照文中的句式特点进行仿写,实现由“仿”到“创”的过渡。
现状之五:习作教学缺乏研究
语文教学最薄弱的环节是习作教学,表现在:一是低段的写话练习抓得不扎实,学生练习少;二是习作教学研究不深入,教学效率低;三是学生不善于作文,习作缺乏个性。
如在三类学校的调研测试中,多数学生不能把“六一”那天的活动情况写下来,有的老师抱怨说:学校在搞基建,没有开展庆祝活动。
是的,学校没搞庆祝活动,但学生总是度过了这愉快的一天,只要学生把这天看到些什么,听到些什么,做了些什么比较通顺地写下来,就能得10分以上的分数。
原以为这样的写话练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没想到这一情景创设反而成为学生写话的绊脚石。
策略:贴近生活,引导学生自由表达
(1)紧扣学段目标,扎实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对每一学段的习作教学有明确的要求,因此教学时要对照课标要求,扎实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训练,在完成本学段习作教学任务的同时,注重学段间的衔接。
(2)把习作与生活结合起来。
充实、鲜活的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丰富多彩、源源不断的习作素材,因此,我们要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引导学生积极投入现实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不断发现。
教师有意指导学生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或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写下来。
(3)加强阅读与习作的有机联系。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寻求读写结合点,指导学生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写的训练,实现读写能力的同步发展。
(4)习作指导要从内容入手。
习作指导一定要首先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打开思路,使学生人人找到想写、要写的内容。
至于怎么写的问题,在打开思路、选择要写的内容的过程中恰当渗透,在交流草稿的过程中指导,在师生互改的过程中总结,从而达到“习作目的要明确,内容要具体,叙述要清楚,表达真情实感”等方面的教学要求。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进对策的研究4
一、引言
小学语文是孩子最初的启蒙教育方式,整个小学阶段,要教会学生3000个词汇,同时不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听写能力等等。
但是当前的小语教学在教学手段、方式及评价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只有不断转变传统的小语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不断激发,学习的潜能才能不断释放。
因此,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切实存在的一些问题必须重视,并努力制定科学的改进对策,通过对策的严格落实,解决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善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