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已知量向未知量转化,这实际上是一个推理论证的过程。
因此,一定要教给学生验算的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解题习惯。
可以先由师生共同完成,然后过渡到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最后发展成学生独立完成。
总之,低年级问题解决是小学解决问题的基础,它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因此,我们必须从基础抓起,做好低年级问题解决的教学工作。
小学低年级解决问题教学策略2
在低年级,教师可以采用多种策略教授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
1.角色扮演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解决问题。
例如,教师可以给每个学生分配一个角色,让他们分别扮演家长、老师、学生等,并让他们面对不同的问题进行模拟解决。
2.探究式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探究式学习能够激发学生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探究性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并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
3.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团队合作能力的有效教学策略。
通过分组让学生合作讨论,互相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得到提升。
游戏是一种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式。
通过设计游戏将学习与娱乐相结合,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理解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法。
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反思这些策略的实际运用效果,并让学生讨论如何进一步完善和改进解决问题的方法。
综上所述,低年级教师可以通过以上策略帮助学生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教学策略均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合作能力,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小学低年级解决问题教学策略3
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解决问题”的要求是: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针对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认为低年级“解决问题”教学应遵循以下模式: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找出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合作交流——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
大家都知道,传统的应用题教学采用的是“碎步”前进的方法,一点一滴细水长流,前后联系紧凑,步步为营。
新教材的“解决问题”则采用了跳跃式的呈现方式,它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较大的展示空间,但也为教学“尺度”的把握增添了难度,因此就要求我们细化自己的教学行为,找准每次教学内容跳跃的“基点”和“落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数学的思考能力。
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为解决问题提供思考的“基点”
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抽象成数学问题。
新教材在细节处理上颇具特色,像一年级上学期的“游泳图”呈现信息的方式,教材中随处可见。
这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类练习的契机拓展它的内涵,变换各种场景,让学生充分体会信息与信息之间,信息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努力从“直观”向“抽象”逼近。
再如,《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教学中,教材安排了学生参观博物馆活动和北京申奥时的票数来进行教学,(如图)教材用了一系列的情境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以及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
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即理解了算理,又掌握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同时,新教材让“数量关系”隐含在情景中,注重让学生在情景中体验、感悟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
但仅有感悟,没有实质的理解,这样的感悟也是不深刻的,而且“数量关系”也不会随着形式的改变而消失。
如二年级的乘除法两步计算问题,学生观察图后,通过思考,描述的图意有:
(1)划船那里坐了6条船,每条船坐4人,共有多少人?
(2)有12个小朋友,每辆碰碰车坐3人,要坐几辆车呢
(3)有24个小朋友去春游,他们先乘船,平均每条船上坐4人,需要几条船?又坐碰碰车,每辆碰碰车准坐3人,24个小朋友需要几辆碰碰车?
(4)有24个小朋友去春游,他们租了6条船,然后坐碰碰车,每辆碰碰车坐3人,需要几辆碰碰车?
(5)小朋友去春游,他们先乘船,每条船坐4人,共坐了6条船,一共有几个小朋友?然后坐碰碰车,每辆碰碰车坐3人,需要几辆碰碰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