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描述的图意中,只有第五种比较接近编者的编写意图,由于学生初次接触乘除法两步计算问题,相对于加减法两步计算应用题要繁杂得多,在一年级时,信息单一,有时信息呈现虽然多样化,但由于加减运算比较直观,又有丰富的生活经验积淀,学生解题正确的机会较多。
到二年级时,信息增多,运算方法变化多,“非加即减”的现象少了。
更主要的是,两步计算不仅依靠直觉思维,还有赖于学生的逻辑思维。
学生对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缺乏应有的“对应”感觉,于是出现解题时搞“拉数配”的现象,当学生遇到上面这类问题时,总是习惯于直接说出总数,顺势而为,把陌生的两步计算问题解决浓缩为自己熟悉的一步计算。
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思考的“基点”,把书上的提示语首先提示给学生,如“要先知道有多少小朋友,再……”,这样学生就会理清思路,知道了先要解决的问题,进而梳理数量关系,这才能解决学生学习的难点和教材的重点。
二、有效挖掘学生的潜力,为解决问题提供思考的“落点”
学生在获取信息后,要分析其间的数量关系,用数学方法求解,并在实际中检验。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尽力为学生提供思考的“落点”,使其在此基础上展开学习,体会问题解决的方法。
1、比较中理解、感悟。
解决问题中的两步计算是在一步计算的基础上扩展而来的。
我们都说“一步是基础,两步是关键。
”他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加强比较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结构。
新教材没有明显的建构提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就有意识地利用学生的“错”进行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我们在教学上面所述的解决问题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学生给出的图意(5)进行教学:先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再改变问题。
变为两步计算应用题。
让学生在信息的增减变化的过程中体会、感悟数量关系,在比较中理解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实质。
使学生自然地感悟到学习材料间内在联系,沟通一步计算解决问题与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关系。
同时,也可以运用“连续两问改一问”“改变条件或问题”等方法,在帮助学生为寻找“中间问题”中起到了“脚手架”的良好作用。
2、在讨论中找到解题方法。
一年级下册有这样一道题:“每个足球48元,我的钱正好买一个足球,你猜猜我最多有几张十元的?”为了让学生能理解“正好”和“最多”两个词的意思,我采取了“读”的方法,希望学生能从“读”中体会到这两个词的意思。
读了几遍后,一半孩子基本都理解了这两个词的意思,也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但是仍然有一半孩子露出迷茫的神情。
我让他们再读了几遍后还是不见成效,让知道的孩子们汇报自己的想法时,那些不会的孩子又不感兴趣,不想听,真是把我急坏了。
“孩子往往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于是在第二个班,我调整了教学策略。
一开始仍然是让他们读了两遍,然后提问“‘正好买一个足球’是什么意思呢?‘最多有几张十元的’又是什么意思呢?”于是让他们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并且提出要求,当不明白时,可以继续把题目读几遍,再讨论,再读题……经过这样读读议议后,孩子们掌握的情况明显比第一个班,而且还从讨论中学会了合作。
3、把相同模式的解决问题放置在不同的情景中。
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让学生把藏于心中的“秘密”与所学的知识相结合,更能体会到数学的“应用性、生活性”。
如学了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后,让学生编这种模式的练习题,可以是文字描述,也可以是图画形式。
学生在独立编写的过程中更充分、自觉地构建了知识,对这种模式的“解决问题”体会更深刻、理解更彻底。
同时,不同形式的表达方式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应用和解决问题的意识,是教育的需要,也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教师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中,教给学生受用终身的知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应用,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要比传授知识更重要。
然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决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对于数学课中“解决问题”教学的深入研究,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课题。
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我们应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掘教材和生活中数学应用问题的因素,立足发展,面向实际,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小学低年级解决问题教学策略4
一、收集信息的策略
低年级学生解决的问题很多是通过图画和对话的情境呈现的,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策略。
在呈现情境图后,要指导学生明确看图的顺序,学会从具体的图画或对话中收集相应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