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相关规定,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但实际在高校的地位十分尴尬,其工作性质介于高校机关人员和教师之间。
几乎所有的高校都规定,辅导员既可以被提拔到机关部门,也可以转到教师岗位,但设置的条件比较苛刻。
转为行政岗位的辅导员舍不得放弃自己多年寒窗苦读修来的专业;转为教师岗位的辅导员,将要为所中断的学业专长付出更多努力,才能追赶上自己的专业同人。
其结果就是许多辅导员工作不安心、不专注。
再次,学生管理工作重点本末倒置,使管理人员缺乏工作成就感。
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核心是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然而,由于高校连年扩招,学生人数迅速增多,使管理人员的大部分时间都忙碌在事务性的管理工作上,如对学生的考勤、班级和宿舍管理、助学贷款、困难补助,勤工俭学、奖学金评定、学生请假、文体活动等工作。
同时,由于高校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一些对学生学习、生活、活动场所负有管理职能的部门未能充分履行其管理职责,使学生教育管理人员承担起大量教学及行政事务工作。
使辅导员开展工作时本末倒置,无法很好地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难以在本职工作中获得成就感。
而成就感的缺失,必然会导致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不稳定。
当然,辅导员知识结构不合理,大多数从事与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也是辅导员未能高效履行工作职责、从工作岗位上获得成就感的重要原因。
3.对策与建议
3.1完善学工队伍的各项制度建设,使学生教育管理队伍走向专职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
首先要完善各项制度建设,严把学生工作人员的任用关,严格掌握任用标准和条件,把政治思想素质做为首要标准,把政治坚定、事业心强、具有奉献精神作为必备条件;注重学工队伍的结构合理,注意性别、年龄、职称、知识结构等方面的搭配,完善学生工作队伍的专业职务系列;要完善学工队伍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建立科学的考核体制;解决学生工作者的后顾之忧,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解决好他们的职称评聘、职务晋升、生活待遇等实际问题,鼓励支持他们安心本职工作,保证学工队伍的稳定。
其次要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大学生的特点和学生工作的实际,制订系统的培训计划,开办能培养高水平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高校辅导员培训班,上岗者需要经过专门的教育和培训,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形成专门的技能(如学生心理辅导、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要开展经常性的学习、交流和定期培训,认真专研学生工作业务,提高自身素质,开展职业资格、职业素养和职业化技能培训,在同一岗位上工作满一定年限实行轮岗,不断使学生工作队伍成为学习研究型的团队,向专职化、专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
最后要要确保学工队伍的稳定,就要实现辅导员岗位的职业化,增强学生管理岗位的终生观念。
一是对学工岗位进行准确定位,规定学工人员与专任教师同工同酬、具有同样的地位和待遇。
同时,允许学工人员像专任教师一样,可兼任领导岗位或转岗到机关部门。
二是确定独立的、符合学工岗位实际的职称评审体系,实行职称的正常晋升。
三是按照师生1:200的比例配备辅导员队伍,明确辅导员岗位职责及归口管理权限,杜绝出现辅导员担任过多的教学及行政事务工作的现象,以便辅导员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深入研究学生工作的规律,更有效地完成自身的本职工作,从中获得更大的工作成就感。
大学教学存在的不足或缺点及改进措施4
一、我国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1、功利严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的观念深入人心。市场的范围覆盖到了各个角落。
但是在这当中,不可避免的也覆盖到了我们这个学术园地。
对于学生来讲,很多学生上学的目的是为了毕业后能够找到一个很不错的工作,取得比较好的人力资本投资回报,追求人生收益最大化,很多学生在选择课程时,大都选择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对于理论较强、缺乏实践应用的学科则表现得很淡薄。
对于老师来讲,为了能够追求自己的利益,不但在本校内担任学校的课程,同时还到校外做兼职,有时为了自己校外的讲座等不惜耽误学生的正常上课。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我们学生的正常的上课秩序。
对于学校来讲,学校生存的关键在于有比较好的生源,学生毕业后能够有一个好的就业率。
学校为了追求这两个方面的指标,很多应该以“通才教育”、“通才加专才教育”为教育目标的学校,却为了迎合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而办成了专才教育。
其实大学并不仅仅是为了培养某一个专业的人才,而是培养一个有文化修养的人、一个内涵丰富的人,也就是一个接受过全面教育的人。
尤其是在大学的本科教育中,首先应教会学生如何对待自然、对待国家与社会、对待他人以及如何对待自己及生命,这样学生具备了健全的人格,毕业之后才谈得上对社会、对他人有所贡献。
2、大学官僚之风盛行、学术腐败。
回顾半个世纪的教育发展进程,改革开放前的整个大学教育被明确地确定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是纯粹的政治权力的附属物与传播意识形态的阵地。
改革开放后,大学又被赋予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倡导“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等,因而在政治功利主义之上,教育又具有了极强的人力资源开发及经济实利主义价值。
与大学的从属性工具地位相应,高度集中、严密控制的行政化的教育管理体制也进一步遏制了大学实践学术自由、教育独立、人格本位、教育的世界性等原则的可能。
从每一所学校能否存在、学校首脑的选择到招生标准、招生名额、课程设置、教材内容再到教育资源的分配、教师科研课题的确定、成果评奖、教师职称评定等,权力的控制和干预无所不在。
大学教育在社会中的主体性、人在教育中的主体性无从建立,大学精神缺乏生长所必需的体制生态环境。
3、大学的育人质量严重下降,很多毕业生因不适应社会的要求,毕业基本上就等于失业。
这个中原因在于大学教育的过度产业化和市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