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查询
首页 其他文档
历史故事成语的四字词语10篇
大小:13.4KB 2页 发布时间: 2023-07-30 09:16:15 2.96k 1.76k

大家好,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于历史故事成语的四字词语,希望可以对大家有帮助,欢迎各位阅读和下载。

历史故事成语的四字词语1:大义灭亲

在春秋时期,卫国的州吁杀死了他的哥哥卫桓公,并自立为国君。州吁驱使百姓打仗,引起了人民的不满。他担心自己的王位不稳定,于是找来心腹大臣石厚商量应对之策。石厚去问自己的父亲——卫国大臣石碏,如何巩固州吁的统治地位。石碏告诉儿子说:“当一个诸侯即位时,应得到周天子的许可,这样他的地位就能稳固。”

石厚问道:“州吁是通过谋杀哥哥得到王位的,如果周天子不同意,怎么办?”石碏回答:“陈桓公在周天子那里很受信任,而且陈国与卫国是友好邻邦。”石厚没等父亲说完,急忙问道:“你是说我们去请陈桓公帮忙?”石碏连连点头表示肯定。

州吁和石厚准备了许多礼物前往陈国,但却被陈桓公扣留了。原来,这是石碏事先安排好的。卫国派人去陈国,将州吁处死。卫国的大臣们认为石厚是石碏的儿子,应该从宽处理。于是石碏派自己的家臣前往陈国,将石厚杀掉。历史学家认为石碏杀子是出于"大义灭亲"的原则。

现在,我们常用成语“大义灭亲”来形容为了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不徇私情对待犯罪的亲属。

历史故事成语的四字词语2:志在四方

在古代的春秋时期,晋国的献公被他宠爱的妾室骊姬挑唆,杀了太子申生。太子的弟弟重耳和朋友夷吾被迫逃亡到了狄国和梁国。献公去世后,夷吾在秦穆公和齐桓公的帮助下成为了国君。夷吾担心重耳回来争夺王位,派人去杀他。于是,重耳历经千辛万苦,逃到了齐国。

齐桓公非常优待重耳和他的朋友子犯、赵衰、狐偃等人,甚至把自己的亲戚齐姜嫁给了重耳。重耳在齐国住了七年,过上了舒适的生活,他对回到晋国并不感兴趣。

然而,齐桓公去世后,齐国开始衰弱。子犯、赵衰、狐偃等人秘密商议,想办法让重耳离开齐国。

重耳的妻子齐姜得知了这件事。她是一个勇敢的女性,希望丈夫能有所作为,于是对他说:“夫君,你有远大的志向,我很高兴。你应该离开,男子汉应该有所作为,不能被妻子和安逸的生活所迷惑。”

重耳听了非常惊讶,他说:“我并不打算离开你和齐国,我不走!”齐姜知道重耳不愿离开,于是与子犯等人商量了一个计策。他们通过给重耳灌醉酒,将他送出了齐国。后来,在62岁时,重耳终于回到了晋国,并成为了国君,被后人称为晋文公。

这个故事中的成语“志在四方”,常用来比喻一个人应该有远大的志向和目标。

历史故事成语的四字词语3:退避三舍

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叫重耳的人逃亡到了楚国。楚成王看出了他的才能,就以国君的礼遇接待他,待他如同贵宾一样。

一天,楚王设宴款待重耳,突然问他:“如果有一天你回到晋国当上国君,你会如何回报我呢?”重耳稍微思考了一下,回答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这些在您这里都有;而楚国以珍禽羽毛、象牙兽皮为特产,晋国没有什么珍奇物品可以献给大王。”楚王说:“你太谦虚了。”

尽管如此,总该对我表示一下感激之情吧?”重耳笑着回答:“如果能够实现回国当政的愿望,我愿与贵国友好相处。如果有一天晋楚两国发生战争,我会下令军队先退避三十里的距离,如果这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成为了国君,后来被称为晋文公。在他的治理下,晋国变得越来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一次战斗中相遇。为了履行他之前的承诺,晋文公下令军队后退了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以为晋军退却是因为害怕,立刻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自满的弱点,集中兵力,大败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现在人们常用成语“退避三舍”来比喻不与人争斗或者主动让步。

历史故事成语的四字词语4:病入膏肓

晋景公在春秋时期得了一场重病。听说秦国有一位非常出色的医生,于是他派人去请医生来治疗自己。但在医生到达之前,晋景公做了一个梦。梦中,他看到两个小孩在他身边低声交谈。其中一个小孩说:“那个高明的医生马上就要来了,我觉得我们这次很难逃过去。”另一个小孩回答:“没什么可怕的,我躲到肓的上面,你躲到膏的下面,无论他怎么治疗,都无法伤害到我们。”

不久后,秦国的名医到了晋国。他经过诊断后对晋景公说:“这个病已经无法治愈了。疾病已经到了无法用灸法或者扎针治疗的地步,吃药也无法达到效果。这个病真的无法治愈了。”

晋景公听了医生的话,心想医生所说的正好验证了他梦见的两个小孩的对话。于是他点了点头说:“你的医术真的非常高明!”然后他给了医生一份厚礼,并让他回秦国去了。

这个故事中的成语“病入膏肓”指病情已经到了无法治愈的地步。这个成语也常用来比喻事情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

历史故事成语的四字词语5:唇亡齿寒

在古代的春秋时期,晋国的献公想增强自己的力量和领土,于是想找个借口派兵消灭虢国。但是,虢国和晋国之间有个虞国,如果要讨伐虢国,就必须经过虞国。晋献公向他的大臣们征求意见:“我们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大臣荀息提出了一个办法:“虞国的君主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美玉和宝马,他就会同意我们借道。”晋献公听了有些犹豫不决。荀息看出了献公的心思,接着说:“虞国和虢国是互相依存的近邻,如果虢国被灭了,虞国也难以独存。您的美玉宝马只是暂时放在虞公那里而已。”晋献公听后,决定采纳荀息的计策。

虞国的君主见到这两份珍贵的礼物,非常高兴,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时,立刻答应了下来。虞国的大臣宫之奇听说后,急忙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互相依存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彼此互相依靠,有困难时可以相互帮助。万一虢国被灭了,我们虞国也难以保全。”虞公说:“晋国是个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我们交朋友,我们怎么能不借条道路让他们经过呢?”宫之奇只能叹气,知道虞国的灭亡不远了,于是带着家人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的军队通过虞国借道,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抓住了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灭掉了虞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唇亡齿寒”的成语的意义,即双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历史故事成语的四字词语6:四面楚歌

四面楚歌,形容人们遭受各种攻击或逼迫,陷入孤立窘迫的境地。这个词源自《史记·项羽本纪》的一段描写。当时,项羽的军队被刘邦等人围困在垓下,兵力不足,粮食也耗尽了。夜晚,项羽听到四面围攻他的军队都在唱楚地的民歌,感到非常惊讶,说:“刘邦已经得到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队伍里楚人这么多呢?”这段故事形象地描述了人们被围困孤立时的窘迫境地。

历史故事成语的四字词语7:退避三舍

在春秋时期,晋国内部发生了纷争,晋献公的儿子重耳被迫逃到楚国。楚成王接纳了他,并为他提供了食宿。作为回报,重耳答应如果晋国和楚国发生战争,晋军会主动退避三十里。后来,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耳成功返回晋国并执掌政权。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产生了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此时重耳选择了主动退让,诱使敌人深入并最终取得了大胜。这里的"退避三舍"是指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在冲突面前回避和避免。

历史故事成语的四字词语8:问鼎中原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存在了大约470年,从公元前1600年开始。夏桀是夏朝的最后一位君主,由于他残暴无道,夏朝灭亡了。九鼎,作为象征权力和统治的重要物品,被成汤夺得,于是成汤建立了商朝。商朝存在了550多年,到公元前1046年,商纣王的暴虐统治导致了朝代的灭亡。九鼎又被姬发夺得,于是姬发建立了周朝。

到了公元前606年,楚庄王想取代周朝成为中原的统治者。他借着朝拜天子的名义,去周王室询问九鼎的大小和重量。然而,在周大臣王孙满那里,他碰了一个软钉子。王孙满告诉庄王:“统治天下在于德行,而不在于九鼎的象征。”庄王对此非常不满,回答说:“你不要依仗九鼎,我楚国有很多铜,我们只要折断戈戟的刃尖,就可以制造出足够大的九鼎了。”王孙满回答道:“大王,请您记住,夏禹当初之所以能够统治天下,是因为有德行,各地才纷纷献上铜材,才有了九鼎的象征。后来夏桀昏庸无道,九鼎转移到了商朝;商纣暴虐无道,九鼎又转移到了周朝。如果天子具备德行,九鼎虽然小,却是难以轻易转移的;如果天子缺乏德行,九鼎虽然大,却是轻而易动的。周朝的国运还未结束,九鼎的重量是不可以询问的。”庄王无话可说。从此以后,人们就把企图夺取政权称为“问鼎中原”。

历史故事成语的四字词语9:围魏救赵

孙膑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他年轻时曾和庞涓一起学习兵法。庞涓后来成为魏国将军,但他嫉妒孙膑的才能。他骗孙膑到魏国后,割掉了他的膝盖骨,使他成为了残废。幸好,孙膑得到了齐国使臣的帮助,逃到了齐国,并成为了齐威王的军师。围魏救赵是指孙膑指挥齐军打败了庞涓率领的魏军,援救了赵国。

公元前354年,强大的魏国进攻了赵国,庞涓指挥大军围攻了赵国的都城邯郸。第二年,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领八万军队前往救援。田忌原本打算直接与魏军交战,但孙膑认为魏国的精兵都在攻打赵国,国内空虚,建议采取灵活的战术,进攻魏国的都城大梁,制造出兵临城下、大军压境的局面。田忌接受了孙膑的计策,率军进攻魏国。庞涓得知消息后非常着急,丢下粮草辎重,连夜撤军回国。孙膑事先在魏军回国必经之地设下埋伏,在庞涓误用疲惫的魏军经过时,齐军突然出击,大败魏军。这场战役又被称为“桂陵之战”。从此,孙膑的名声传遍了天下,世人争相传颂他的兵法。

反馈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16 - 2024 经验本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07888号-1 客服QQ:2393136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