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阅读下面《韩非子·显学》节选,回答问题:
今或谓人曰:“使子必智而寿。”则世必以为狂。夫智,性也;寿,命也。性命者,非所学于人也,而以人之所不能为说人,此世之所以谓之为狂也。以仁义教人,是以智与寿说也,有度之主弗受也。故善毛啬、西施之美,无益吾面;用脂泽粉黛,则倍其初。言先王之仁义,无益于治;明吾法度,必吾赏罚者,亦国之脂泽粉黛也。故明主急其助而缓其颂,故不道仁义。
①韩非所说“夫智,性也;寿,命也。性命者,非所学于人也”与荀子什么观点相似?
答: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
②韩非用毛啬、西施、脂泽粉黛说明什么?
答:说明仁义就像毛啬、西施极其稀有,而法度则像脂泽粉黛可让每一个人变美那样使每个人趋善。
③韩非为何批评“以仁义教人,是以智与寿说也”?又认为“言先王之仁义,无益于治”?
答:韩非认为“仁义”与智、寿一样是不可学不可事的,换言之,“仁义”之人即便真有,也像聪明人、长寿者、漂亮如绝世美女毛啬、西施一样罕见,而治理国家“所治非一人”,因此他认为少数人的仁义无益于治国。
四、评论综述
1、《论语》“为政第二”记载了孔子关于“孝”的论述,“阳货第十七”记载了孔子与弟子宰我对“三年之丧”的不同看法。请围绕孔子主张“孝”,写600字以上的评论综述。
提示:孔子主张的“孝”的具体内涵、实质;“三年之丧”与孔子在《八佾第三》所言“丧,与其易也,宁戚”的关系;你认为孝应该有怎样的内涵与实质?可举历史与现实中的关于“孝”的事例说明论证你的观点。
2、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把义与利截然对立起来,你认为是否妥当?何为义?何为利?两者究竟是何关系?请围绕“义与利”,写600字以上的评论综述。
提示:首先解释义与利、君子与小人,然后说明孔子把义与利对立起来的原因与动机。如果同意孔子的观点,则进一步举例加以说明;如果反对孔子的观点,亦需举例加以反驳,并正面提出你自己的观点。
3、告子说:“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商鞅说:“民之于利也,若水于下也。”
荀子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请以“人性”为主题,写600字以上的评论综述。
提示:可先对以上各观点进行分析说明,然后提出你自己的观点,并举例加以论证。
4、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孟子说“其势则然也”,荀子说“靡使然也”,都强调环境对人性的巨大影响。你认为对人性善恶起决定作用的究竟是什么?人性究竟本善还是本恶?请结合孟子、荀子相关思想主张,举例说明你的观点与理由。写600字以上的评论综述。
提示:第3题侧重论述人性究竟善还是恶,此题侧重论述人性受什么影响。孟子的学生公都子曾举例说:“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意思是,贤明的尧当君主时,也有象这样恶的人,而象的异母兄长舜几乎就生活在一个全是恶的环境中,父亲瞽瞍与母亲、弟弟象屡次加害舜,舜却仍然善良地对待他们;恶君纣的叔父微子启与比干,与舜一样,不受恶的环境影响。可见“环境影响”的说法并不适合所有人,如欲赞同孔孟荀观点,应对此加以辨析。
5、庄子主张“无用”,儒、墨、法家都主张“有用”,请以“无用与有用”为主题,写600字以上的评论综述。
提示:首先具体分析“有用”、“无用”的涵义,然后可结合教材中的文本进行分析,最后举例说明你所持的观点。
6、墨子主张“尚贤”,韩非反对“尚贤”,请以“贤”为主题,写600字以上的评论综述。
提示:首先对“贤”作内涵定义,然后分析尚贤与不尚贤的利弊,举例论证你的观点。
7、孟子说:“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
荀子说:“故枸木必将待檃栝烝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
庄子把檃栝、绳墨、规矩对人的“蒸矫”视为“黥劓”一样的刑罚,在《逍遥游》中说“黥汝以仁义,劓汝以是非”(用仁义来雕琢你,用是非来阉割你),主张息黥补劓。
儒家要立规矩以矫正人,使人人守规矩,道家则反对规矩,要挣脱规矩。你认为规矩是否要立?如何立?规矩对人的发展有哪些影响?请举例来说明,写600字以上的评论综述。
提示:可赞同儒家观点,亦可赞同道家观点。无论赞同哪方观点,都要举例证明。
8、孟子说:“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而庄子则说天下无“正处”、“正味”、“正色”,两人针锋相对。请以此为议题写600字以上的评论综述。
提示:你若认同孟子的观点,请举例驳斥庄子的观点。你若对双方观点都不认同,也请举例分别反驳双方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