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患者女,28岁,经常怀疑做过的事情是否做好,反复的检查,如每次出门都要反复检查门是否关好,煤气是否关掉等。虽意识到应该做好,但仍不放心,反复检查。该患者行为是(E)
A、强迫思维
B、强迫性怀疑
C、强迫性意向
D、强迫性回忆
E、强迫性检查
50.患者,女性,20岁,因“反复发作性紧张、恐惧,伴胸闷、气促1月”来诊。近1月来10余次发作,反复查各类辅助检查均未见异常。针对该患者的情况,以下治疗方案最合理的是(D)
A、单用奥氮平治疗
B、阿普唑仑联合多塞平治疗
C、艾司唑仑联合奥氮平治疗
D、阿普唑仑联合氟西汀治疗
E、电休克治疗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计15分)
1.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s:是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的问题,特征为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改变,可伴有痛苦体验和(或)功能损害
2.遗忘综合征amnestic syndrome:又称柯萨可夫综合征,由脑器质性病理改变所导致的一种选择性或局灶性认知功能障碍,以近事障碍为主要特征,无意识障碍,智能相对完好。
3.应激相关障碍stress related disorders:强烈而持久的心理因素直接刺激而引起的一组功能性精神障碍
4.心境稳定剂mood stabilizers:是治疗燥症以及预防双相障碍的燥或抑郁发作,且不会诱发燥或抑郁发作的一类药物
5.戒断状态withdrawal state:停止使用药物或减少使用剂量后所出现的心理生理症候群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计35分)
1.简述真性幻觉与假性幻觉的鉴别
答:⑴真性幻觉:体验来自于客观空间,被认为是通过感官获得的,形象鲜明,清晰生动,不能随意志转移消长,会向外界“投射”。其主观体验常不易与知觉区别,故而坚信不移,多支配行动。⑵假性幻觉:体验来自于主观空间,而不是通过感官获得的,形象不够鲜明,也不随意志消长,但不向外界“投射”,坚信程度则与真性幻觉一样,但很少支配行动。若幻觉来源于感觉领域以外(域外幻觉),亦属于假性幻觉。
2.思维迟缓和思维贫乏的鉴别
答:(1)思维迟缓:思维联想速度减慢、数量减少和转换困难。表现为语量少、语速慢、语音低和反应迟缓,多见于抑郁发作。(2)思维贫乏:指联想概念与词汇贫乏,患者感到脑子空空荡荡,没有什么思想,表现为寡言少语,谈话时言语内容空洞单调或词穷句短,多见于精神分裂症、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及精神发育迟滞。
3.简述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
答:(一)临床表现
⒈早期症状:⑴前驱症状:慢性起病,表现对人冷淡和疏远,易激惹,少语,呆坐,意志缺乏,以后渐出现阳性症状(如幻觉和妄想)。⑵强迫症状:常慢性起病,表现为强迫症状种类繁多,内容荒谬,自知力不完整,不感痛苦,情感反应不鲜明,反强迫愿望不强烈。⑶无端恐惧⑷怪异行为:常急性起病,通常是在幻觉和妄想支配下出现。
⒉临床症状:⑴感知觉障碍:以幻觉最为常见,其中以幻听为主。
⑵思维及思维联想障碍:妄想,有被动体验,思维散漫、破裂和逻辑推理等方面障碍。⑶情感障碍:情感平淡、淡漠、倒错和不协调。⑷意志和行为障碍:意志减退和紧张综合征。
(二)诊断
至少有下列两项:1)反复出现的言语性幻听;2)明显的思维松弛、思维破裂、言语不连贯,或思维贫乏或思维内容贫乏;3)思想被插入、被撤走、被播散、思维中断,或强制性思维;4)被动、被控制,或被洞悉体验;5)原发性妄想或其他荒谬的妄想;6)思维逻辑倒错,病理性象征性思维,或语词新作;7)情感倒错或明显的情感淡漠;8)紧张综合征、怪异行为,或愚蠢行为;9)明显的意志缺乏或减退
(三)鉴别诊断
依据排除法:(1)躯体疾病、脑器质性疾病所致精神障碍(2)药物或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3)某些神经症性障碍(4)心境障碍(5)妄想性障碍(6)人格障碍
4.抑郁发作的主要临床表现
答:情感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等“三低”症状,核心症状包括:情绪低落、兴趣缺乏和快感缺失,可伴有躯体症状如睡眠障碍和食欲减退、自杀观念和行为、运动迟滞或激越、焦虑、自责自罪和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和妄想等。发作应至少持续2周,并有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害。或给本人造成危险或不良后果
5.试述焦虑症的基本类型和临床特点
答:焦虑症是以广泛和持续性焦虑或反复发作的惊恐不安为主要特征。常伴有自主神经紊乱、肌肉紧张与运动性不安。焦虑性神经症有以下两种常见类型:
⒈广泛性焦虑症:又称慢性焦虑症,是焦虑症最常见的表现形式。缓慢起病,以经常或持续存在的焦虑为主要临床相,如过分担心、紧张、害怕等。临床表现有焦虑和烦恼、运动性不安、自主神经功能亢进、过分警惕。
⒉惊恐障碍:又称急性焦虑发作。通常无明显诱因,在没有任何客观危险和特殊恐惧处境下,感到一种突如其来的惊恐体验。伴濒死感或失控感以及严重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如心悸、出汗、面色苍白,过度换气或呼吸困难等。
6.简述应激相关障碍疾病的共同特点
答:①心理社会是引起本组精神障碍的直接原因,起主导作用;②临床主要表现与精神刺激因素有关;③病因消除或改变环境后,精神症状相继消失;④预后良好,无人格方面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