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原种:指用育种家种子繁殖的第一代至第三代,或按原种生产技术规程生产的达到原种质量标准的种子,用于良种生产。
4.良种:指用常规原种繁殖的第一至第三代和杂交种达到良种质量标准的种子,用于大田生产。
5.区域试验:是在品种审定机构统一组织下,将各单位新选育或新引进的优良品种,有计划地送到有代表性的不同生态地区进行多点多年联合比较试验,对品种的利用价值、适应范围和推广地区、适宜的栽培技术作出全面评价的过程。
6.品种审定:是品种审定委员会对新育成品种或新引进品种进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鉴定,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审查,决定该品种能否推广并确定推广范围的过程。
7.重复繁殖法:又称保纯繁殖法,是从育种者种子开始到生产用种,实行分级繁殖。每个等级的种子只能种一次即供下一个等级种植,每个等级自己不留种。
8.自交不亲和:是指同一植株上机能正常的雌雄两性器官和配子,因受自交不亲和基因的控制,不能正常交配的特性。
9.雄性不育系:是指雄性器官表现退化、畸形或丧失功能,无花粉或花粉没有生活力,而雌性器官正常的品系。
10.种质资源:指选育新品种的基础材料,包括各种植物的栽培种、野生种的繁殖材料以及利用上述繁殖材料人工创造的各种植物的遗传材料。
四、简答题:
1.简述种子生产的任务
答:(1)迅速生产优良品种的优质种子在保证品种优良种性的前提下,按市场需求生产出符合种子质量标准的优质种子。一是加速生产新育成或新引进的优良品种,实现品种更换;二是对已经应用推广的品种,有计划地用原种生产出高纯度的良种,实现品种更新。
(2)提高品种纯度对生产上正在使用的品种,采用最新的和常规的科学方法贮存、生产原种,以保持或提高品种的纯度和优良特性,延长其使用年限。
(3)研究总结种子生产技术在种子生产工作中,应不断总结经验,并适当开展试验研究,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探索种子生产的新技术、新途径,以增强技术水平,提高生产效果。
(4)其他种子生产还包括新品种试验示范、品种评价等任务。
2.简述区域试验的任务
答:⑴鉴定参试品种的主要特征特性;
⑵确定各地适宜推广的当家品种和搭配品种;
⑶为优良品种划定最适宜的推广区域;
⑷了解优良品种的栽培技术;
⑸向品种审定委员会推荐符合审定条件的新品种。
3.简述加速种子繁殖的措施
答:(1)稀播繁殖:通过扩大个体的生长空间和营养面积来提高单株生产力,从而增加繁殖系数。
(2)剥蘖分植:对具有分蘖习性的作物如水稻、小麦等,通过提前播种,促进分蘖,进行一次或多次剥蘖分植,以提高繁殖系数。
(3)组织培养:根据植物细胞全能性的特点,利用组织培养技术进行快速繁殖,繁殖系数高,用材少,能较好地保持原品种特征特性,且不受季节和地域限制。
(4)加代繁殖:利用我国各地生态条件差别较大的特点,进行异地、异季繁殖,一年多代,加快良种繁育进程。如水稻、玉米、棉花、豆类、薯类等作物可南繁加代,小麦、油菜等作物可夏繁加代。
4.种子生产中进行安全隔离的方法有哪些?
答:(1)空间隔离。要求在亲本繁殖和杂交制种区周围一定距离内,不种植非父本品种。
(2)自然屏障隔离。利用山、村庄、房屋、成片树林等自然降碍物进行隔离。
(3)时间隔离。就是通过播种期调节,使制种田或亲本繁殖田的花期与周围同类作物的生产田花期错开,从而达到隔离目的。
(4)高秆作物隔离。(4)高秆作物隔离:即在制种田周围一定范围内种植高粱、麻类等高秆作物,将制种田与周围大田隔开。
5.简述配制杂交种的途径
答:(1)人工去雄用手工直接去除母本的雄花序或雄蕊来配制杂交种。
(2)化学杀雄选用某种化学药剂在作物生长发育的一定时期喷洒于母本上直接杀死雄性器官或造成生理性雄不育来配制杂交种。
(3)利用自交不亲和性以自交不亲和系作母本与父本按比例种植来配制杂交种。
(4)利用雄性不育性用具有雄性不育性的品系作母本来配制杂交种。
(5)利用标志性状用具有标志性状的品系作母本不去雄配制杂交种,根据标志性状来区别杂交种和自交种。
6.选择玉米制种隔离区应考虑哪些因素?
答:(1)自然条件好,具有隔离优势的地区;
(2)以种植粮棉等作物为主的农业生产区;
(3)土地面积大,集中连片,交通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