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不是自由放任的自由市场经济。但政府转变了职能,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其主要职能是制定和执行宏观调控,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 环境。政府通过计划、财政、金融相互配合,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创造一个稳定、安全和公正的社会环境,以确保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
四、中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绩效评析
俄的经济改革,从制度建设来看,取得了进展;从经济发展来看,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经济也出现了严重的危机。究其原因有多方面,主要有两类问题。一类是俄罗斯实行快速向市场经济过渡而所采取的措施本身所含有的内在矛盾;一类是转轨过程中出现的政策失误。很长一段时期,俄罗斯政局的不稳也是阻碍经济转轨和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但1999年以来,俄罗斯经济有了很大的变化,经济已走出危机,步入增长期,经济发展环境得到了改善,政局稳定,增强了与其他国家的合作。
中国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已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坚持实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沿着有中国特色的建设之路,突破传统的发展模式,确立了独具特色的政治、经济、 文化体制,初步形成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模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里,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的飞跃,国民经济社会化、市场化和程度大大提高;在政治领域里,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得到了健全;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经济总量居世界前列,增长速度居世界首位,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也有不完善的地方,总体上看,目前中国的市场经济仍不完善、不成熟,政府职能转变还不能完全适应改革的需要;投融资体制改革有待提升;社会信用体系缺损;社会保障制度漏洞较多;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仍然比较严重。
参考 文献
[1]王秋波.关于中俄经济改革的比较与思考.西藏发展论坛,2001
[2]赛晓序.激进改革与渐进改革的差异之透析.齐鲁学刊,2003;(4)
[3]刘曙光,主编.解析全球经济.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4]曲雅静,吕国辉.俄罗斯经济转轨对中国经济改革启示的新视野.长春 工业 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 版),2004;16(2)
[5]肖忠民,段兴民,编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导论.西安 交通 大学出版社,2003
《俄罗斯能源战略与中国能源合作》
摘要:本文从俄罗斯的能源战略与目标入手,说明俄罗斯与亚太地区能源石油合作的重要性,特别是与中国的能源石油合作的必然性与重要性。
关键词:俄罗斯经济现状;俄罗斯能源战略;俄罗斯与中国能源合作
一、序言:
众所周知,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美国和欧盟陆续对俄罗斯进行经济制裁,范围涵盖对俄罗斯银行、能源、武器以及航运业类的制裁措施,美国和欧盟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主要为两种:一种是限制银行资金往来,二种是通过欧佩克压低原油出口价格,影响俄罗斯经济,第一种制裁对俄罗斯的打击主要体现在对外贸易的开展方面,影响尚可接受,而第二种压低原油出口价格对俄罗斯来说影响是巨大的,因为俄罗斯是一个以能源输出为主要获利的国家,只有当原油价格达到每桶112美元的时候,国家预算才能平衡,然而以沙特为首的欧佩克放开了对原油的开采限制,美国也增加了原油的输出量,国际油价下跌,卢布从去年(2014年)对美元的汇率也大幅下跌,因此俄罗斯的外汇储备大幅缩水,俄罗斯经济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俄罗斯要走出经济困境,就必须加强与亚太地区国家的合作,尤其是像中国这样一个对石油能源需求巨大的国家。
二、亚太地区成为俄罗斯重要能源战略地区的原因:
一直以来,俄罗斯的能源出口战略在其国家发展战略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石油能源出口是俄罗斯的外汇的主要来源,石油出口所获取的外汇约占俄罗斯外汇收入的40%左右[1]。
亚太地区是俄罗斯重要的能源战略地区之一。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1990年以来非洲撒哈拉以南未曾开发的石油得到加速开发,质地优良、易于加工的西非石油轻而易举地就近涌进欧洲市场,对俄罗斯在欧洲石油市场上的地位有所冲击。
第二、俄罗斯目前石油主要出口的欧洲等国家的油气市场也逐渐趋于饱和,市场潜力已经十分有限,2014年起美国和欧盟对其进行经济制裁。
第三、俄罗斯主要的油气资源在西西伯利亚北部、东西伯利亚以及大陆架,其资源总量将是现有的5倍。2010年,东西伯利亚、远东和北部沿海大陆架将分别成为大型产油区。这迫使俄罗斯要为其逐年扩大的油气产量寻找新的市场出路。
亚太地区国家巨大的能源需求是一个广阔的市场,将使俄罗斯的能源出口多元化战略得以保证。尤其是中国作为一个极大的稳定的且需求日益增长的能源市场,是俄罗斯能源出口的一个重要市场。此前中国国家访问俄罗斯,承诺卢布-人民币在贸易结算中的应用,签署了涉及经贸、投资、能源、交通、金融、地方、人文等领域约50项政府间和企业间合作协议。毋庸置疑,那次访问必将为中俄经贸合作再添新动力,足以证明中国也希望与俄罗斯加强经贸能源合作,促进两国的战略伙伴关系。
三、俄罗斯的能源战略
根据俄罗斯《2020年前俄罗斯能源战略》根本目标是:要使俄罗斯从单纯的能源供应者变为可在国际能源市场执行独立政策的重要参与者,俄罗斯能源战略外交的战略目标的本质就是不仅通过油气出口获得外汇,更要通过有力的外交运筹成为国际能源市场规则的制订者,成为国际能源战略格局的控制者。
俄罗斯不仅要扩大其石油创汇能力,而且要成为世界能源战略格局的主导者。要想主导世界能源格局,仅靠对欧洲能源市场的控制是远远不够的,俄必须拥有对更大范围的控制。从地缘经济出发,俄罗斯需要增加对亚太地区的石油供给,才能提高其在世界能源市场上的地位,才能成为国际能源市场规则的制订者,才能成为国际能源战略格局的主导者。
从能源安全战略看,解决油气出口多元化问题已经成为俄罗斯的紧迫任务,普京总统在2006年初说过,“能源出口途径多样化是个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2]。
90年代前苏联的解体使得俄罗斯的地缘政治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俄罗斯顿时失去了位于波罗的海和黑海的许多重要港口。目前,俄罗斯向欧洲出口原油的出海港口主要是黑海港口新罗西斯克港。该港不仅输油能力有限,还受到土耳其的牵制,如果土耳其不允许俄罗斯的油轮通过达达尼尔海峡,俄罗斯在欧洲的唯一的石油海上通道将被堵死。此外,俄每年约有三分之一的出口石油需要通过乌克兰的敖德萨港和立陶宛的文恣皮尔斯港运出,每年需要支付高达6亿美元左右巨额的过境费,而眼下乌克兰危机爆发,未有缓和与平息的迹象,俄罗斯面临前所未有的经济困境,使得俄罗斯更加迫切的开拓亚太地区市场[3]。
根据俄罗斯《2020年前俄罗斯能源出口战略》指出俄将在欧洲和亚洲毗邻地区建立统一的能源生产和运输基础设施,发展国际能源运输体系,保障载体的非歧视性过境运输。
俄罗斯与中国建设石油管道是符合俄战略利益的。一方面,俄罗斯通过管道出口石油可以降低俄在中亚国家的石油过境费,另一方面,石油管道可以降低俄石油出口运输成本,从而使俄罗斯石油出口成本降低,有利于提高俄罗斯能源出口竞争力。
四、俄罗斯与中国的石油能源合作
俄罗斯与中国的能源合作有利于双方政治信任,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从政治上看,两国之间的输油管道的建设将使俄罗斯与中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更加牢固,增强两国彼此的信任,从而有利于东北亚地区以至世界的繁荣和稳定。
中国自2000年从中东地区进口的石油数量已占到进口总量的53.5%,到2005年已经上升到61.1%。然而中东地区是一个非常动荡的地区,战事连连。中国的石油进口有这么大的比例来自中东,有着巨大的风险。如果俄罗斯和中国能源合作能够按计划完成,俄罗斯对中国石油出口将上涨20倍,由150万吨扩大至3000万吨,占中国石油进口的15-20%,将大大降低了中国石油进口的风险[1]。
俄罗斯与中国两国毗邻,石油管道是在两国境内铺设的,不需要经过任何第三方,石油运输的安全性大大提高。俄中石油管道建设将有利于实现中国石油进口来源、方式、渠道的多元化。
2006年中国原油进口突破14000万吨,达到14518万吨,同比增长14.5%,每年的原油进口用汇也在不断上升。2004年1月,中国就遭遇了自1998年来的首次贸易顺差12.5亿美元,其中就有因原油进口量同比增长77.7%,价格上涨51%所形成的11.1亿美元。2006年俄中贸易额大幅增长,但也只有175亿美元。
俄中贸易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通过能源合作可以拉动双边贸易,实证表明投资对贸易将产生乘数效应,如果俄中石油管线项目或其他大型投资项目能够启动,将会极大地带动双方贸易额的增长,从而弥补中国日益严峻的贸易逆差。
在中国原有的产业布局中,大庆是东北地区的中心,以其为基点建立了完备的石油开采、加工和输送体系。但随着大庆石油开采成本增加和数量减少,中国政府不得不考虑石油产业的重新布局,这将降低原有投资的效率,也将改变中国石油产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如果俄中石油管线开通,每年3000万吨的俄罗斯原油进口,将使以大庆为中心的东北地区石油工业体系得到最有效的发挥。如大庆-铁岭-秦皇岛的实际年输油能力是4500万吨,目前承担着大庆油田每年2000多万吨的原油外输任务。
俄中能源贸易与合作有利于建立中国的石油储备系统。将俄罗斯石油输送到内地,既可以将优质的原油作为储备油进行储备,也可以减少国内石油开采的数量以保证能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够让中国的石油储备系统得以合理、持续、有效地建立和完善。
中国的中石油、中石化已经对俄罗斯上游油气资产进行了投资,但是项目都是小规模的,就目前俄罗斯经济的困境而言,俄罗斯在普京总统的领导下,可能会允许中资控股俄罗斯大型油气田,这将有益两国的经济发展,这举措可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不失为俄罗斯度过眼前难关的方法之一,所以加强与中国的石油能源合作,是势在必行的双赢之选。(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