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如:朝秦暮楚(打成语一)。把谜面理解成“早上在秦国,晚上到楚国”,可见走了千里路,即可猜为“一日千里”。
2、反猜会意。 根据谜面暗示,从反面推出谜底。
例如:不见宾客(打字一)。“不见宾客”暗示着“只有主人”,就此可以推出谜底:住。
又如:今日得宽余(打成语一)。谜面暗示着过去不富足,由此可得出“先天不足”,扣合谜面。
3、分段会意。 谜面与谜底没有直接、完整的联系,须将谜面分段会意来进行猜射。
例如:游说(打成语一)。谜底是“一言一行”。“游”为“行”,“说”即“言”。
又如:夜夜花凋零(打二字常用语一)。谜底:多谢。“夜夜”为“夕夕”即“多”,“花凋谢”即“谢”。
4、用典会意。 猜这类谜,必须熟悉古今中外的典故,甚至故事中的一个情节、一个动作、一句话,然后根据谜面的提示引出谜底。
例如:刘备为之哭,刘邦为之笑(打一字)。谜底为“翠”。把它拆成“羽卒”。《三国演义》中关羽是刘备结义,他死刘备当然大哭;而项羽是刘邦的死敌,他死刘邦当然高兴。
5、抵消法
根据谜面暗示,将重复的字、词抵消掉,例如:“桃花村前桃花落”猜字“木”,桃花二字自行抵消掉,剩下“村前”而得底。
三、拆字法
这种方法是根据谜面的每段文字或每个字所隐含的要求,对其笔划进行增加、减少、离分、合成的变化,重新组成另一个字或几个字。
1、增字。给谜底或谜面增加某些笔划或字,组成另一个字或词,由此来猜射。
例如:好山好水(打二字)。这里好山即“佳山”,相加即成“崔”。好水即“佳水”,相加即成“淮”字。
又如:手到拿来(打一字)。它的意思是给谜底加上“手”,便成“拿”,由此猜出谜底是“合”。
2、减字。将谜面中所隐含的笔划从有关字中去掉,得出谜底。
例如:开源节流(打成语一)。谜面隐含之意,是将“源”的水节掉成“原”,由此可猜出谜底:原形毕露。
又如:池中没有水,地上没有泥(打一字)。猜时可想把“池”水去掉成“也”,把“地”土去掉成“也”字。所以“也”即谜底。
3、调整法。将谜面中有关字的笔划进行上下左右的位置调整,使它成为另一个字,得出谜底。
例如:个个变了样(打电影一)。将“个”调整成“丫”字,即谜底“丫丫”。
又如:晖(打成语一)。谜底为:晕头转向。
4、暗示。指出谜面有关字的某个部位是谜底。常用上下左右、东南西北、角顶边旁、根基心腹等等,诸如此类的字或词来加以暗示。
例如:一物是个宝,垃圾堆里找(打字一)。“垃”、“圾”、“堆”里可以找出“土”,这就是谜底。
又如:圆心(打字一)。“圆”字的中心是“员”,这就是谜底。
5、离合。将谜面隐含的笔划或部位从有关几个字中分离出来,经过重新组合,得出谜底。
例如:一旦没走过,人人来帮助(打字一)。谜底:得。“得”的“彳”可理解为人人来帮助,而“得”的右半边可看作是“旦”和没有“走之儿”的“过”即“寸”的组合
四、象形法
这种方法把文字的结构、笔划“象形”比喻为某种物形。引起联想,以增加趣味。
例如:六叉路(打电影一)。“丫”象形为“三叉路”,所以“六叉路”应是“丫丫”即谜底。
又如:C(打中国小说一)。“C”象形为“月牙儿”,即谜底。
以上这些比喻又形象又生动,既有谜味,又不过于曲折。这种方法在字谜中时常可见。
五、综合法
这种方法运用了两种以上的猜射方法,使其浑为一体,融为一炉。
例如:冰上两点嫌它多,石头压水水爬坡(打一名词)。谜底:水泵。这里“水”为“冰”去掉两点,“泵”是“石头压水”。这条谜采用“会意”、“形象”两种方法。
又如:花落座无客(打南北朝文人一)。谜底:谢庄。“花落”会意为“谢”,“座无客”,把“座”中的人去掉即为“庄”,即合谜面。
六、假借法
这种方法较常使用,特别在人名、词语一类谜中经常可见。假借法可分为下面几种类型。
1、“假借”人名。以他人名、号、职称、绰号隐含谜底中的内容。
例如:太白猜谜(打唐代文人名一)。谜底炎“李商隐”。太白即李白,“猜谜”作“商隐”别解,由此揭出谜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