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核医学工作场所依据管理需要可分为三区:控制区、监督区和非限制区。
4.在正常情况下,人体接受的电离辐射平均水平是:天然辐射0.4mSv,医学诊断2.4mSv。(×)
5.医疗照射的指导水平是一种限值,可以适时修订以不断提高优化水平。(×)
6.数字影像的图像灰阶动态范围较屏-片影像小。(×)
7.对于数字影像,在一定条件下使用较高剂量可降低噪声,得到较好的图像。(√)
8.放射治疗中,A类患者意外照射的标准是超处方剂量≥40%。(×)
9.放射性药物属于开放性放射性辐射,只要临床应用(给予病人使用)就不可避免对周围人群产生不同程度的电离辐射。(√)
10.与核医学影像诊断用放射性核素比较,治疗用放射性核素的辐射危害相对比较小。(×)
11.简述医疗照射辐射防护最优化原则及其在数字影像中的含义。
答:
(1)医疗照射辐射防护的最优化原则:是指获取患者必须的诊断信息与对检查部位吸收剂量水平的管理两者应达到最优化。
(2)数字化放射学中,包含以下几方面:在设备的设计和技术层面降低患者的剂量;在实际操作中,也应该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和技术参数尽可能降低患者的剂量。例如,在使用数字化透视设备时,由于获取图像相对简单,可能会导致拍摄较多不必要的图像。
12.简述放射治疗中患者防护的基本原则。
答:
(1)放射治疗正当化
根据放射肿瘤专家的临床判断,如果肿瘤的放射治疗将会给患者带来净利益,即能使患者的健康状况得到明显改善,那么这种专业上的判断就构成了患者接受放射治疗的正当化理由。假如拒绝这种治疗方法,患者将面临生命丧失的危险。所以,一旦作出放射治疗的抉择,就应当认为接受这种治疗是最合理的治疗手段。良性疾病尽量不采用放射治疗。
(2)放射治疗最优化
既要保证肿瘤靶体积得到足够的辐射吸收剂量,又要在不妨碍治疗的前提下使肿瘤靶体积附近正常组织或器官受到的散、漏辐射剂量减少到能合理做到的尽量低的水平,意味着在肿瘤治疗中须考虑整体治疗的最优化。
第七章医用放射性废物处理
1.产生放射性核素废液而无废水池的单位,应将废液注入容器存放10个半衰期,排入下水道系统。
2.放射性浓度不超过1×104Bq/L的废闪烁液,或仅含有浓度不超过1×105Bq/L的3H或14C的废闪烁液不按放射性废物处理。
3.使用放射性药物治疗病人的医疗单位,必须为住院治疗病人提供有防护标志的专用厕所,对病人排泄物实施统一收集和管理。规定病人住院治疗期间不得使用其他厕所。(√)
4.比活度小于或等于7.4×104Bq/kg的医用废物可直接作非放射性废物处理。
第八章放射事故分级管理制度(卫生部教材第11章:受过量照射工作人员的医学处理)
1.根据放射事故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从重到轻将放射事故分为特别重大放射事故、重大放射事故、较大放射事故和一般放射事故四个等级。
2.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公安部门、卫生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相应的放射事故应急工作。
3.在发生过量外照射情况下,当个人剂量计的测量结果超过100mSv时,要用染色体畸变分析予以证实。
4.外照射事故受照人员,一次全身受照剂量小于0.1Gy者可做一般医学检查,受5.照剂量大于0.1Gy者应作管理方面的调查,并在当地医疗机构进行医学检查,受照剂量大于0.25Gy者,应作详细的医学检查和观察,对症治疗,对受照剂量在0.5~1.0Gy者应住院观察,需要时给予及时治疗。
卫生部教材第6章:个人剂量监测和评价
1.什么是个人剂量监测,简述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的目的。
答:(1)个人剂量监测是指利用工作人员个人佩戴剂量计所进行的测量,或是测量在他们体表、体内或排泄物中放射性核素的种类和活度以及对这些测量结果的解释。
(2)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的主要目的是:①得到有效剂量的评价,需要时获得受到有意义照射的组织中当量剂量的评价,以说明符合管理要求和法规的要求;②为控制操作和设施的设计提供信息;③在事故过量照射的情况下为启动和支持适当的健康监护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2.所有从事或涉及放射工作的个人,都应接受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
3.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的类型包括:常规监测、任务相关监测和特殊监测。
4.当肢体最大剂量预计大于全身表面剂量多少倍时,工作人员应同时佩戴常规个人剂量计和局部剂量计:(C)
A.2倍
B.5倍
C.10倍
D.20倍
5.对于比较均匀的辐射场,当辐射主要来自前方时,剂量计一般应佩戴在左胸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