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雄浑
雄浑指力的是至大至刚,气的浑厚磅礴。其特点是:骨力挺健,气壮山河,气吞宇宙,气度豁达,气概恢宏,气宇轩昂,气势浩瀚,气魄雄伟。如王昌龄的《出塞》。
2.豪放
豪放就是豪迈奔放。如李白的《行路难》和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3.沉郁
沉郁,就是指情感的浑厚、浓郁、忧愤、蕴藉。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悲慨
触景生情,睹物伤怀,悲壮慷慨,谓之悲慨。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5.冲淡
冲淡即冲和淡泊,含有闲逸静穆、淡泊深远的特点。如陶渊明的《饮酒·其五》。
6.旷达
即疏狂不羁,通脱豁达,潇洒飘逸,高洁特立,代表作家是苏轼,如《水调歌头》。
7.洗练
这种风格的作品语言表达是通过千锤百炼而达到质朴、省净、流畅、圆润洒脱、意韵无极的境界。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语近俗白却字字枝根相连,不可分割,匠意极深而不见斧凿。
8.清新
清新就是清秀奇丽。如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
(三)抒情方式
1.直抒胸臆
这是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场景和环境表明爱憎息怒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2.借景抒情
诗人把自己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当中,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
3.叙事抒情
有些诗词选取生活中一些细节、场景、片断和事件来抒情达意,品读此类诗词要洞幽发微,体情察意。
4.托物言志
诗人借自然届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5.借古讽今
这是咏史诗常用的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6.用典抒情
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
语文学习“七步法”,觉得也许会对你有所启发。这“七步法”中的七步分别是:
1、读一读:阅读课文是复习的第一步。通过阅读,把握全文大意,了解作者情感、文章特色等知识点。不同类型的课文需要不同的读法:教读课文需精读,字、词、句、篇等各个知识点全方位掌握,精彩语段达到成诵;自读课文需泛读,有的还需跳读,一目十行,以求提高阅读速度。阅读速度,也是近几年高考考查项目之一。
2、划一划:即在阅读课文同时,把文中的重点句、中心句、名句以至生字、生词,用不同的符号勾画出来,既能加深印象,又便于复习巩固,一目了然。遇到规范句子,不妨划分句子成分,复句还需标明关系,典型语段要划分层次、归纳层意。遇到疑难,还要作标记,便于以后向老师同学求教。
3、查一查:查什么呢?查工具书。字典、词典、参考资料,只要用得上,尽可能发挥工具书的作用。亲自查找答案,是探索学习方法、摸索学习规律的过程,也是提高运用工具书能力的过程。对于似曾相识的语句,不妨查一查以往学过的课文,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温故而知新”。查出的答案经过分析辨别,理解能力又能得到提高。
4、问一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复习过程免不了有疑难,要独立钻研,实在解决不了的,要善于向老师、同学请教。有时自己向老师请教一个问题,老师很可能不止讲一个问相关知识联系起来,使你融会贯通。
5、写一写:俗话说,眼看十遍,不如手过一遍。无论平时学习还是考试,有的同学往往把常用字词写错,为什么呢?就是缺少写的训练。生字、生词、重点语句不妨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反复写一写。又如一些作文题,往往看似容易写来难,也要动笔写写,切忌眼高手低。
6、练一练:就是通过做练习题,检验自己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做题要把考题的目的、意图弄清,要注意归纳总结,寻找规律,触类旁通,增强应试能力。做练习题,既要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也要自觉地做。我们反对搞“题海战术”,但不做一定数量的练习题,也谈不上质量。练然后知不足,及时反馈矫正,以求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
7、想一想:复习的内容可以通过“想”来巩固。可以从点到面,也可以从整体到部分,或纵向或横向,把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知识体系,印在脑海里。当某个知识点联想不起来时,要经过查找及时巩固。想的时空受限制,无论课上、课下,还是校内、校外,都可以尽情地利用时空。当你“山穷水尽”之时,通过联想,也许会步入“柳暗花明”之境。
小学生必背的古诗词4
1、《所见》袁枚 ? 清代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