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某社会工作服务队,在震后的一个临时板房社区开展救助服务,他们根据居民的需要和特点,引导青年人成立了“手拉手服务队”,在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另外,他们还组织居民开展了“缘来一家人”的系列社区活动,使新社区的邻里关系有了较大改善,社区面容大为好转。在此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以社区为基础推动的救助措施属于【B】。
A.制定灾区救助政策
B.建立社区支持网络
C.整合驻区单位资源
D.发挥社区社会组织的力量
【答案解析】:困难群体的社会交往范围小,人际圈子同质性高;家庭支持不够。在实施社会救助时,社会工作者要积极为困难群体修复社会关系,建立社区支持网络。本题中,社会工作者引导青年人开展志愿服务,并开展一系列社区话动,这些措施都属于建立社区支持网络的内容。
【命题点拨】本题考查的是社会救助工作的服务内容。
第四套
1.社会工作者小高在走访中发现,一些军休班干部从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到褪下军装的平民,很难适应社会角色的转变,情绪低落。经过认真筹划,小高为军休班干部开办了一个“有为老年”主题小组,帮助组员分享离休生活的感受,并倡导组织了“夕阳红”志愿服务队。在担任校外辅导员、奥运志愿者的过程中,军休班干部们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意义。在小高开展的服务中,特别关注了【C】要素对军休班干部的意义。
A.物质
B.组织
C.精神
D.服务
【答案解析】:精神要素在许多方面是优抚安置社会工作服务对象面临的主要心理和社会挑战。优抚安置社会工作服务对象不少属于老年群体。按照费希尔(Fischer)在观察和描述精神对于老人的重要性时总结的五个共同主题,社会工作者在为优抚安置对象提供社会工作服务时:(1)要引导服务对象珍惜现在,包括欣赏时间的珍贵,以及真实地活在离开部队后的当下,“学习享受活着”。(2)要引导服务对象找到往事的意义,以曾经的军旅生涯经历来建构生命的意义,这是人生回顾过程的重要作用。(3)在人生回顾的过程中,帮助服务对象直面自己的局限。(4)引导服务对象坦然接受生活中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重新激活疏远的关系,寻求与自己、与他人的和解。(5)引导服务对象“拓展个人爱和同情的圈子”,力所能及地关怀他人、服务社会。由题意可知,小高开展的服务中,特别关注了精神要素对军休班干部的意义。
【命题点拨】本题考查的是解决老年人精神问题的社会工作服务。考生需要把握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2.张先生因伤残而退伍,被安排到残联工作。他工作非常认真负责,但每当遇到困难时就会发脾气,认为身体的残疾是自己做不好工作的原因。社会工作者小欣还了解到,张先生伤残退伍后,内心非常焦虑,认为这辈子完了,因此他工作中不愿与同事交流,生活中独来独往。鉴于张先生目前的状况,小欣首先应解决其【B】问题。
A.身体康复
B.非理性信念
C.沟通技巧
D.工作技能
【答案解析】:优抚安置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身份阶层在社会转型中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分化。由现职到离职、由军队到地方、由军人到老百姓,尤其是由健全人到残疾退役军人,在实现角色模式转换的过程中,由于对新旧角色认识不清、理解不一,往往造成心理失衡、角色失调、行为失范。对个人身份地位的敏感、焦虑、紧张、失落与无奈是优抚安置社会工作服务对象比较普遍的心态特征。运用认知行为理论的视角可以帮助服务对象识别导致情绪不适和问题行为的有缺陷的思维模式,推进适应角色转变。本题中,鉴于张先生目前的状况,小欣首先应解决其非理性信念问题。
【命题点拨】本题考查的是对认知和情绪问题的处理方法,考生还需要掌握其他优抚安置社会工作各领域的共性方法。
3.小明因为天生残疾而变得自卑并严重影响了学习,于是前去找社会工作者小张寻求帮助。小张在对小明的问题进行预估时,以下属于需要了解的客观因素包括【BCDE】。
A.小明自己对自己问题的感受
B.小明从小到大的生活学习经历
C.小明家庭、社区、学校的环境
D.小明产生自卑的时间以及持续的时间
E.之前,小明自己、家人以及关心他的人在帮助小明走出困境上所作的努力
【答案解析】:认识服务对象问题的客观因素包括:服务对象的背景资料;他们所处的环境,与服务对象生活有关的重要系统的资料;问题的发生与持续的时间;他们为解决问题所作的努力,使用过的处理问题的方法等。而小明自己对自己问题的感受则是属于主观因素。
【命题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预估过程中,认识服务对象问题的客观方面因素。
4.在学校社会工作中,下列不属于特殊行为群体的是【C】。
A.小明沉迷于玩网络游戏,经常玩通宵
B.小刚在学校成立了一个小组织,向低年级学生收取保护费
C.小红因为自己残疾,在学校很自卑
D.小强经常偷同学的东西
【答案解析】:在学校社会工作中,特殊行为群体学生,包括有暴力倾向、网络成瘾或者违纪违法的学生。
【命题点拨】本题考查的是学校社会工作中的特殊群体。请注意特殊群体的定义及内涵。
5.某纺织厂根据女职工多的实际情况,出台了相关措施:设置哺乳室,方便女工给孩子喂奶;调整怀孕女工工作岗位,减轻劳动强度,保证工资待遇;由工会出面慰问哺乳期女工。这些措施满足了妇女【B】的需要。
A.自我发展
B.特殊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