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查询
首页 其他文档
全国卷语文试卷精选2
大小:490.18KB 7页 发布时间: 2023-12-16 12:52:13 3.35k 1.79k

我雇好车,进了城,还清清楚楚地听见:“茶房!”

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呢。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篇小说以戏谑、夸张的漫画式手法,描写了马裤先生在火车上的经历,故事虽然简单,但情节曲折、紧张,极富戏剧性。

B.小说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茶房对马裤先生的不满,就是通过茶房眉毛的细微变化表现出来的。

C.马裤先生一上火车就向茶房要手巾把,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是因为马裤先生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比较讲究卫生。

D.“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呢。”这样结尾既表达了“我”对茶房的同情,也为小说画上了一个幽默的句号。

E.强烈、鲜明的对比是这篇小说最突出的特色,马裤先生看起来不合常理的言行,就是通过“我”的言行反衬出来的。

【参考答案】 B D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小说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解析】 A项是对小说情节的分析。这篇小说的故事是通过“我”的所见所感表现出来的,虽然“我”与茶房都对马裤先生十分不满,但无论是“我”,还是茶房,都没有与马裤先生形成尖锐的矛盾冲突,因此,整个故事既不曲折,也不紧张,更没有戏剧性的情节发生。但是,由于作者采用了戏谑、夸张的漫画式的手法,加之语言生动幽默,人物行为怪异荒谬,让人忍俊不禁,造成了特殊的艺术效果。所以说,“情节曲折、紧张,极富戏剧性”的说法是不正确的;但是,“戏谑、夸张的漫画式手法”是符合小说实际的。A项的分析与概括虽然不正确,但在局部上有合理性的因素,选择此项,可以酌情给1分。B项是对小说细节的分析。细节是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心理的有效手段之一,这篇小说就非常注重生动、丰富的细节的选择与运用,茶房心理的变化,就主要是通过他的眉毛表现出来的。茶房是火车上的服务人员,为乘客服务是其本职工作,尽管马裤先生有些要求是无理的,但他也不能公开反抗,只能把自己的“眉毛拧得好像直往下落毛”来表示他的无奈与不满。因此,B项的分析与概括是正确的。C项是对人物的理解与认识。马裤先生一上车就向茶房要手巾把,而且在拿到手巾把的时候,擦了至少有一刻钟,这些事虽然在小说中都有描写,但不能证明马裤先生就是一个知识分子,也不能说明他比较讲卫生。小说是通过“我”来讲述马裤先生的故事的,“我”与马裤先生只不过是偶然相遇的同车旅客,虽然他的“胸袋插着小楷羊毫”,但马裤先生是不是一个知识分子,“我”并不知道,马裤先生本人也没有告诉“我”。而他用手巾擦了至少一刻钟,其实是占小便宜心理的一种表现,并不是因为他更讲卫生。所以说,C项的分析与概括是不正确的。D项是对局部描写的理解与认识。“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呢。”这句话的意思及其作用要结合整个文本来理解。小说之所以用这样的话来结尾,显然有着同情茶房的意思,茶房的本职工作是服务,但马裤先生这位乘客的要求太过分,让茶房烦不胜烦,但他又无法公开表示不满,只能拧自己的眉毛。“我”一个多礼拜了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当然是对他的同情。但是,作者不说是惦记着茶房,而是惦记着他的眉毛,让人不禁想起了火车上茶房倍受折磨、无可奈何的样子,以这样的方式结尾,既自然地接续了前面一段“我”进城之后还清清楚楚地听见马裤先生大叫“茶房”的描写,也增强了小说的幽默感,让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因此,D项的分析与概括是正确的。E项是对小说艺术手法的分析。运用夸张、戏谑、漫画式的手法,通过一些富有喜剧式的细节和令人捧腹的语言动作,造成强烈的幽默效果,是本篇小说突出的艺术表现特点,马裤先生的性格特征,也主要是通过他自身不伦不类的穿戴、不合常理的思维方式、非常怪异的行为等显露出来的,由于他的这些言行本身就与众不同,即使没有与“我”形成对比,其性格特征也表现得非常鲜明。事实上,虽然“我”与马裤先生同在一列车厢里,但并没有与他形成矛盾冲突,也没有表现出与马裤先生不同的性格特征,“我”只是一个事件的记录者,所以,“我”与马裤先生也没有形成对比,马裤先生的看起来不合常理的言行并不是通过“我”的言行反衬出来的。因此,E项的分析与概括是不正确的。

(2)小说开头第一段就描写马裤先生的衣着言行,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勾画一个衣着言行与众不同、令人发笑的人物形象;②为后文即将发生的幽默、可笑的故事作铺垫;③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命题立意】本题着重考查考生把握文学作品构思和具体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解析】小说开头第一段对马裤先生的描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他的穿戴:穿马裤,戴平光眼镜,青缎子洋服上身,胸袋插着小楷羊毫,足蹬青绒快靴。第二,他说的话:“你也是从北平上车?”第三,他的态度:很和气的。虽然是短短的一段话,作者却有着明确的写作意图。首先是勾勒人物形象,为小说题目释义。马裤先生与“我”只是火车上的同行者,素昧平生,当然也不知其底细,但他奇怪的穿戴却透露出了其性格秘密,也自然成了其代名词,这不仅勾勒了人物形象,也解释了题目的意义。其次是奠定小说的基调。马裤先生一出场就与众不同:马裤、青缎子洋服是西式服装,青绒快靴却是中式服装,显然不中不西,而戴平光眼镜,插小楷羊毫,更是不伦不类;而“你也是从北平上车”问话更让人纳闷,车从北平开,当然是从北平上车,不从北平上车从哪里上?很显然,小说一开始就使用了幽默的手法,为小说奠定了基调,为后面发生的故事作了铺垫。再次是引发读者兴趣。这样一个不同常人的形象即将成为小说故事的主角,一定会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马裤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颐指气使,目中无人,缺乏公德;②斤斤计较,爱占小便宜,自私自利;③不讲卫生,不顾他人感受,趣味低下。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分析、评价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试题解析】这篇小说直接或者间接写到的人物只有三个,马裤先生是集中刻画的人物形象。认识和把握马裤先生的性格特点,主要从他的语言、行为举止、对茶房的态度方面来综合考虑。

首先,马裤先生这一形象在性格上最重要的特点是“颐指气使,目中无人,缺乏公德”。火车还没开呢,马裤先生用劲全身的力气大叫“茶房”,要毯子,要枕头,要茶,要开水,要手巾把,全然不顾正在忙碌的茶房是不是有功夫,颐指气使,目中无人;火车上下客人时,他则站在中间,阻碍来往的旅客与脚夫,缺乏社会公德。其次,马裤先生还有“斤斤计较,爱占小便宜,自私自利”的特点,这集中表现在他上车后的一些行为。当他听说“我”没有带行李时,他吓了一跳,好像坐车不带行李是大逆不道似的,“早知道,我那四只皮箱也可以不打行李票了!”他还占用旅客的公用设施:所有挂衣服的钩子都被他占了,可见这是一个斤斤计较,爱占小便宜,自私自利的人。最后,马裤先生的性格中还有“不讲卫生,不顾他人感受,趣味低下”的一面。他一出场时的穿戴极不协调,看起来似乎很高雅,其实十分庸俗,趣味低下。他不讲卫生,一把手巾把耳孔、鼻孔都钻得到家,这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最后又用手巾擦了擦手提箱上的土。在别人的头上脱靴子,击打靴底上的土,摔袜子,把痰吐在车顶上,全然不顾他人感受。总之,小说从不同的侧面提示了马裤先生的性格中缺陷,并对此进行了有力的讽刺与嘲笑。

(4)有人认为,小说中的“我”也有人性弱点,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具体理由。(8分)

【参考答案】

观点一:同意,“我”也有人性弱点。

①“我”对马裤先生的不当言行不加制止,听之任之;②“我”对马裤先生的讽刺过于夸张,且语言近于刻薄;③“我”对自己缺乏反思精神。

观点二:不同意,“我”没有人性弱点。

①“我”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者,不是性格人物;②“我”在事件中言行很少,性格特征不明显;③“我”在小说中主要起连缀情节的作用。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进行综合探究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

【试题解析】如果从同意“我”也有人性弱点的观点进行探究,可以作如下论述和分析:这篇小说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具有反讽性。虽然小说的主要讽刺对象是马裤先生,但是事实上“我”也自觉不自觉地成为了讽刺对象,因为我也表现出了人性的弱点。首先,“我”对马裤先生的不当言行不加制止,听之任之,这本身就是人性弱点的表现。“我”与马裤先生同处一列火车,不仅亲见、亲闻而且亲历了马裤先生在火车上的恶劣表演,“我”完全可以对马裤先生缺乏社会公德的行为进行批评、制止,但我却像一个事不关已的旁观者,无动于衷,任马裤先生自我表演。即使是他在“我”的头上击打鞋子,摔袜子,直接影响到“我”的利益,“我”也没有表示不满。对不当行为不加制止,即使不是鼓励,也在客观上起到了纵容的作用。事不关已,遇事躲开,当然是人性的弱点,也应当予以讽刺批评。其次,“我”对马裤先生的讽刺过于夸张,且语言近于刻薄,这也表现出了人性的弱点。“我”对马裤先生的不当行为不加制止,但却通过自己的叙述给予了冷嘲热讽。马裤先生当然值得讽刺,但马裤先生本质上并不是一个坏人,充其量也就是有些小市民习气,他在火车上的所作所为,对火车、对旅客、对茶房都没有造成特别大的伤害,适当地讽刺一下是可以的,过度夸张的嘲讽却是不必要的。小说一开头就把马裤先生写成一个怪人,几乎在任何事情上都表现得很可笑,连睡觉打呼噜也带咬牙,一听说连火车司机也不知道东西南北便十分慌张,十几分钟内连叫了四五十声“茶房”,这些描写都是过分夸张的,而且语言尖刻,近于刻薄,如进了城后还听见“茶房”的叫声等。过分夸张他人的缺点,既有失公正,也不够宽容。再次,“我”对自己缺乏反思精神,也是人性弱点的表现的一个方面。从头至尾,“我”都没有表现出一种清醒的理性精神,没有对自己在此一事件中表现出来的人性弱点进行反思。事实上,马裤先生表现出来的人性弱点,在大多数的人的身上也存在着,是一种普遍性的存在,只是表现不同而已,马裤先生作为一面镜子,也照出了大多数人的阴暗一面。但是,“我”对此却没有理性认识,没有自我反思的意识,所以也应成为讽刺对象。总之,“我”虽然不是作者着力描写的人物,但因为他自身也表现出了一些人性的弱点,使这篇小说的思想内蕴更加丰富。

如果从不同意“我”也有人性弱点的观点进行探究,可以作如下论述和分析:任何文学作品都有比较明确的写作目的,尤其是篇幅较短的作品。《马裤先生》是一篇短篇小说,不足两千字,写作目的十分清楚,就是对以马裤先生为代表的某些不良现象进行讽刺批评,因此,“我”不是小说讽刺对象,当然也不存在什么人性弱点。首先,从叙述学的角度上看,“我”虽然是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但主要的作用是叙述故事,表达隐含作者的思想观念,也就是说通过“我”来传达作者的思想观念,因此,“我”主要是作为一个思想符号而存在的,虽然本身有着比较明确的价值观,但并没有比较复杂的性格表现。其次,尽管“我”也出现在故事中,但“我”并不是小说描写的主要对象,直接描写的内容很少。“我”没有与马裤先生形成任何的正面冲突,虽有简短的对话,但“我”却几乎没有机会表现自己的性格特点,“我”只是一个旁观者,即使“我”有人性的弱点,也没有在小说中表现出来。再次,从情节结构上说,“我”既不是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主要人物,也不是事件中不可缺少的要素,“我”在小说中主要起连缀情节的作用,亦即记述发生在火车上的故事而已,因此,从情节结构上来说,并不需要进行性格描写,自然也就没有人性弱点。总之,文学作品的分析不能离开文本自身,“我”本来就是一个次要人物,作者无意也没有必要写他的性格,没有人性弱点是自然的。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材料选自王增藩《谢希德传》。标题是命题时加的。谢希德(1921—2000)是我国著名物理学家,主要从事半导体物理和表面物理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是这些领域科学研究的主要倡导者和组织者之一;曾担任复旦大学校长,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命题时根据测试的需要,选择了传记中谢希德学成归国从事物理教学与研究、担任大学校长、业余爱好广泛、照顾生病的丈夫、修改科普文章等几个片段,突出了她作为一位科学家的卓越贡献和优秀品质,以及作为一位杰出女性的伟大人格。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谢希德的诚与真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正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谢希德从亲人的来信中得到这一消息。昂首屹立于世界东方的祖国母亲,像磁石般吸引着这个远在异国他乡的赤子。有人劝告谢希德不要回到当时生活贫困、科研条件差的中国去,她却视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决心在学习告一段落后,立刻回国参加建设。1952年,获得博士学位的谢希德回国,在复旦大学任教,并于1956年与北京大学的黄昆教授共同主持开办了我国第一个半导体专门化培训班。

谢希德一直密切关注着国内外物理学研究的动态,努力探索真知。上世纪70年代后期,她开始思索一个奥妙而又实际的问题——怎样使钢材不生锈?是什么起到抗腐蚀的保护层作用?世界上一些国家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钢材达上千万吨,中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怎样才能使我国有限的钢材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要涉足表面物理。专长在半导体和固体物理研究的谢希德,如果继续从事她的研究,可以说既省力又稳妥,还可以尽快出成果;如果另辟蹊径转入新领域,即使付出艰辛的劳动,五年十载能否取得显著成绩仍是个未知数。然而,她是一个进取心很强的人,表面物理亟待研究,哪怕付出10倍、20倍的努力,也要勇闯难关,有所创造。作为学界前辈,她也要借此鼓励年轻人去开拓这个前景广阔的新领域。谢希德率领她的团队,经过认真细致的研究,一点一滴地积累经验,使复旦大学的表面物理研究达到了世界水平。

1983年,谢希德担任复旦大学校长。以她的身份,每天上下班都有专车。可是人们时常在校车上看到她的身影。她说:“在车上既可以提前处理一些公事,又可以借这个机会交谈,倾听各种议论。从校内的事到天下事都可以成为车内的话题,其中有牢骚,也不乏独到的见解;特别有意思的是车内总有一两位不愿隐瞒自己观点、也不善于窃窃私语不时发表一通高见,而且获得一些同事的共鸣。”在这里,教师对学校的意见和要求得到了反映,学校的决策又通过谢希德的宣传深入人心。

谢希德这样一位日夜为科学事业操劳的学者,业余爱好广泛,喜欢多彩的生活。她酷爱集邮,喜欢欣赏古典音乐和阅读文学作品。生活虽然是丰富的,但一个人却不可能样样喜好、样样精通。有人曾撰文说谢希德爱好和擅长烹饪,其实她对此谈不上内行。为此她特意关照那位作者要实事求是:“中国的烹饪大有学问,我还未入门,其实我的手艺远不及我爱人。”

1987年,谢希德的丈夫、中科院院士曹天钦患重病住院,一位成就极高的科学家变成了比孩子更需要照顾的病人。谢希德接受了这个残酷的现实,尽心履行着妻子的职责,为治愈丈夫的疾病倾注了一腔深情。那几年,谢希德政务缠身,再加上频繁的学术和外事活动,身心都十分劳累。但是不管工作多忙,只要人在上海,她每天都要挤出时间,去医院陪伴丈夫,默默地做着力所能及的一切。她和所有勤劳朴实的中国妇女一样,有着撼人心魄的人间至诚。

1999年,谢希德应邀担任新世纪版《十万个为什么》的编委,并修改书中的两篇科学小品。她深知即便是科普文章也不能不讲准确性。谢希德修改文章也像做科学实验一样,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如某作者混淆了“硅片”和“芯片”这两个概念。芯片是硅片经过多道程序加工而成的,她特地画了一个简明易懂的示意图供作者参考。另一个地方,作者为求形象生动,用“指甲大小”来描述一个面积概念。不同人的手指甲可能差别很大,即便是同一个人,大拇指和小拇指的指甲大小也并不相同。谢希德根据实际情况把它改成“一厘米见方”这样较为准确的写法。求真的科学态度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谢希德对此更为看重。

反馈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16 - 2024 经验本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07888号-1 客服QQ:2393136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