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解析】本题解题时要“优先关注阿拉伯”1892年,维新变法是1898年。看到这个时间,基本上就能得到答案是B选项了。其次“主要原因”一定是经过我们的分析才会得出来。所以本题符合“看见什么不选什么”和服饰有关的选项A、C、D被瞬间排除。
5.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解析】本题首先要优先关注“阿拉伯”1926年,然后是括号中提示的内容“穿衣戴帽”是重点。然后是“反映了”透过现象找本质。三个秒杀神技,就把答案迅速选定为B。
高考历史选择题的训练也要训练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维度思考问题。一题多解本质上就是从不同角度训练学生的历史逻辑思维能力。“条条大道通罗马”高考历史选择题的魅力就在于答案是唯一的,通向答案的途径是多元的。从这个角度上我们不得不向高考命题专家致敬,他们的劳动其实是艰辛并充满智慧的创造过程。
6.1932年11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否则,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他的主要目的在于
A.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
B.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
C.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
D.敦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
【解析】优先关注“阿拉伯”。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这是时代背景。目的是分析出来的,是本质不是现象。所以本题首先就能断定B选项不是答案。再看A、C 、D三个选项的逻辑关系。A是现象。B是本质。D选项是逻辑上绝对化的表述。世界格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原有的格局是不可能持久维护的。这是谁都懂的道理。外交家更会懂得这个道理。
在解这道题时我们可能会用到神技1、2、3、9。几个方法的综合运用肯定能够快速准确的得出答案。
7.1953年10月,中共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全部农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解析】本题优先关注1953年。就可以快速得出答案。A、B两选项都是49到52年阶段特征的表述。C是本质,是全集。D是现象,是子集。C选项在逻辑中包含着D选项。
8.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织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可见当时
A.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
B.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
C.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平面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
【解析】“可见当时”表明这个题考的是本质规律。选项A、D都有表述绝对化倾向,被迅速排除。选项B、C是我们要认真思考的。那个是现象,那个是本质。那个是全集,哪个是子集。无疑选项C 是全集是本质。我们看见了平民斗争,所以在选择本质问题是运用神技“看见什么不选什么”此题迅速搞定。
9.有人描述19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闲置闻。这说明
A.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
B.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
C.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
D.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
【解析】优先关注“阿拉伯”19世纪初。然后抓住题眼“说明”看见什么不选什么。看见妇女有妇女的选项肯定不对。D的表述绝对化了。选项A 和选项C 之间的关系,A 是全集C是子集。C选项的表述代入到19世纪出的英国,我们还是感到陌生。选项A是我们熟悉的工业革命呀。本题的逻辑过程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展开的。
10.20世纪30年代,美国每周有成千上万的人去电影院,轻歌曼舞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当红童星秀兰邓波儿通常在电影中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这一现象
A.表明了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
B.体现了民众身陷危机淡定应对的精神
C.反映了民众逃避现实来求慰藉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