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会我们就在说说笑笑中将饺子包完了。过了一会我听见姑妈叫着:“吃饺子了”。我的姐姐妹妹们都等不及的跑过来。妈妈笑着说:“今天我要尝尝我儿子的饺子”。我也高声叫起来:“我也要尝尝我自己的饺子”。妈妈“笑里”地笑起来了。我也地笑着。妈妈一口咬下去,我两眼看着妈妈也一口咬下去,“哎呀”。我和妈妈异口同声地说:“我的饺子里怎么也有硬币啊?”这时可把大家都给乐坏了。
到了晚上,姑妈说:“给压岁钱了哦”我一听,第一个冲了上去。姑妈给每个人都发了一个,我迫不及待的打开一看里面放着一个纸条。我看了一看,条子上面写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哎!”还是二爹豪爽地给了我们一个大,我打开看了看,“啊!一千元!”可把我乐坏了。我一蹦三尺高。妹妹们最淘气了,她们三个可在我家里是出了名的“淘气三剑客”啊!她们对我说:“哥哥我们也送给你一个”,我想今天她们给我送,可真是太阳从西边出来啊!这里面肯定有鬼,于是我想了想就把对着她们一打开,突然一只只虫子向她们面前跳过去。她们吓得落荒而逃了,我在后边哈哈大笑。
你们看,这个春节够有趣味的吧!放鞭炮、猜谜语等等活动都是在我们家里开展的,房间里一直充满着欢声笑语。
以春节为话题的作文17
我国有很多传统的节日,例如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春节、重阳节、寒食节等等。在这些众多的节日中,我最喜欢的是春节。因为春节是我国最重要、最隆重,也是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
大家习惯把过春节叫做过年。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来的呢?相传古时侯有一个叫“年”的怪兽,异常凶猛,每到除夕便出来吞食牲畜,伤害人类。后来,有一个白胡子老爷爷发现它最怕红色和巨响,于是他教人们每逢除夕的时候就放鞭炮,挂灯笼,贴对联,燃起熊熊篝火。就这样,“年”被赶跑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就这样来了,是不是很有趣呢?
春节有很多传统的习俗,像扫尘、祭祖、守岁、拜年、贴春联等等,有些习俗已经没有那么讲究了,但人们团圆的愿望没有变。到了除夕,远方的人们提着大包小包,不管有多大的困难都要赶回家和父母、亲人团聚。大家围坐在一起,品尝着爸爸妈妈精心准备的年夜饭,吃着热气腾腾的饺子,喝着香气四溢的美酒,谈谈一年的收获,送送来年的祝福,真是一年中最轻松惬意的时光。
吃过年夜饭后,大家会守在电视机前收看《春节联欢晚会》。节目丰富多彩,有优美动听的歌舞,有滑稽逗人的相声,有幽默风趣的小品,有匪夷所思的魔术,还有精彩绝伦的杂技,大人们看得津津有味,孩子们则在旁边嬉笑打闹,索要红包。“当当当……”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烟花和爆竹便齐鸣起来。只听见一声声“轰隆隆”的巨响,一颗颗烟花弹升到了空中,在一瞬间爆炸了。那爆炸了的烟花仿佛是一朵美丽的莲花在空中展开了花瓣;又仿佛无数颗明亮而璀璨的流星,在天空中一闪而过;还有的如一串串珍珠,一条条瀑布……夜空顿时变得光彩夺目,让人目不暇接。
过年了,又可以享受美食了;过年了,又可以和家人在一起了;过年了,又可以好好地玩耍了;过年了,又有很多自由的时间了;过年了,又可以拿到压岁钱了……过年,真好!
以春节为话题的作文18
春节,是我国重大传统节日之一;春节,历史悠久,早在很久以前,那时的人们就开始把春节视为一个合家团聚的日子。在春节期间,我们一般会举行一些有趣的,必要的传统活动:放鞭炮、守岁、拜访亲友……
今年的春节,我回到了我的家乡——江西,与我的兄弟姐妹们一同度过这个意义非凡的春节。因为是春节,所以远在异乡的叔叔伯伯们都回到家中,一起热热闹闹地过一个团圆年!
吃完年夜饭的第一天,也就是大年初一。我刚一起床,一睁开惺忪的睡眼,一张大大的红包就“从天而降”,降在了我的脸上。一看,原来是大伯:“哇!你看你躺在床上就有钱送上门来,多幸福啊!”我立刻来了个鲤鱼打挺,拿起红包就合不拢嘴地忙说:“谢谢大伯!”接下来,我当然是满载而归啦!坐在床上,锁上房门,开始数钱,好多钱啊!一共是1200元整!我发了!…哈哈!这大概就是所有小孩子喜欢过春节的主要原因之一吧。
接着的连续几天,家里的人都忙着去拜年。但最奇怪的就是为什么有这么多人都在春节这几天过生日?我几乎每天都要去吃酒席,今天这家,明天那家,后天……这回,又轮到我大表哥过20岁生日了。
那天,人来得可多了!差点没把我那唯一的一点立足之地给挤掉,因为是20岁的大生日,所以我大伯和大伯母真是恨不得把所有亲属全都请来,让他们来参加大表哥的整整8桌的生日宴会。一大早,我还在和周公聊天的时候,就听到有人来贺岁了,扰我清梦。之后,情势越来越严重,来宾越来越多了,可谓是来势汹涌啊!每来一位,客厅就喧闹一分,拥挤一分。这生日可算是做足了派头了!
压轴戏,就在晚上这一席酒了,过生日,晚餐才是最主要的。当然,万众所期待的就是那大大的,色泽鲜艳的生日蛋糕了!“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当生日歌想起的时候,一个巨漂亮的生日蛋糕立刻吸引了在场来宾的全部眼球。“哇噻!……”一声声赞叹不约而同地从众人口中脱口而出,真是太漂亮了!完成了一些该有的活动后,早有几双手潜伏已久,时刻准备着,该出手时就出手。当寿星刚许完愿望,睁开眼时,就又有一股强大的力量迫使他有再次闭上了眼:原来是四婶,早有准备,给大表哥来了给突然袭击,使他措手不及,一张帅气的脸就这样“毁容”了。
由于,有人事先带头,所以原计划被迫改为无头式攻击:想砸就砸,想抹就抹,才管那个受害者是谁?
也不知是谁大吼了一声:“Stop!”众人停下,混乱的场面才被制止住,才有空好好打量一番:哪个人脸没花,哪个人不在狂笑,那一面墙逃脱了厄运?……
我现在又发现了过春节的好处,那就是:可以畅快地疯一把!春节,真是趣事连连啊!
以春节为话题的作文19
你知道,过年问什么要去给人们拜年么,不知道的话我来告诉你。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十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明中叶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说“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
在古代,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跟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跟“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跟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跟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跟电话拜年等。
以春节为话题的作文20
大家都知道,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其隆重程度不亚于外国人的圣诞节。中国各个地区的春节习俗都与众不同,有着自己的传统色彩。今天我将要与大家说说关于我的故乡——彩云之南的春节习俗。
云南的春节习俗与北京的春节截然不同,从大年三十到元宵期间才是春节,元宵过了,春节也便完结了。云南没有腊月之分,也不吃腊八粥,所以我至今都没有尝过北京的腊八粥与腊八蒜的味道。
先来说说大年三十这天吧!这天早上我们必须去集市赶集,购买年货与做团圆饭的食材。小孩去山上捡松叶。下午要把棉被、衣服洗了,还有把浑身上下都洗干净,因为我们那里有个禁忌——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初三都不能洗衣物与洗澡。大年三十晚上便是除夕夜,这是过春节的高潮。大家忙做团圆饭,家家户户的烟囱直冒白烟。团圆饭做好后,大人把孩子们捡的松叶铺在地上,当孩子们看见自己的战利品被大人夸奖时,总是要骄傲地手舞足蹈。吃团圆饭前我们还得烧纸钱祭祖,饭后才把纸灰倒掉。等这一切准备好了,大家席地而坐,毫不拘束地享受春节的团圆饭。吃完后,大人忙着捡碗,收桌子。小孩子欢欢喜喜的开始他们的“鞭炮大战”,大人围坐在电视机前守着春节联欢晚会,不想看春晚的大人就摆桌子打麻将。这其乐融融的景象持续到深夜十二点,昏昏沉沉的人们点燃爆竹,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响彻云霄,迎来新的一年。鞭炮放完了,忙活了一天的人们倒床而睡。
睡到近午夜三点时,人们又得陆陆续续从床上爬起来,做饭吃饭。这是四点钟的“迎春饭”,因为正月初一是一年中的第一天,所以要吃饭迎接。吃完饭人们又回到被窝,一觉睡到大天亮……
正月初一不能去别人家,只能到外面逛逛,这也是云南一大奇怪习俗。初二我们就去逛县城,就跟逛北京的庙会一样,县城里琳琅满目的商铺与千奇百怪的玩意儿让我们留恋不已。元宵节大家不吃汤圆,照样好酒好菜,不挂灯,但照样热闹,一家人去山上跳脚,也看别人跳脚。
春节过后,该干活的干活,该回深圳的回深圳。热闹过后的乡村,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与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