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A(A.介词,因为/介词,因为B.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C.助词,取独/代词,百姓D.介词,在/介词,向)
8.⑴译句:砍伐树木把它制作成器具,驯服马匹让它成为座驾,这并不是(凭它们的)天性就能够做到的。(得分点:斫,砍;服,驯服或使……驯服;生,同“性”天赋、天性;非……者也,否定判断句。每点1分。)
⑵译句:圣人如果不行这些礼节,那么天下大概将会有怠慢自己父亲和痛恨自己母亲的人了。(得分点:苟,如果;盖,可能,大概;慢,怠慢;疾,痛恨。每点1分。)
9.荀子认为“礼”是对天性的人为改造,王安石则认为“礼”来源于人的天性(或顺应了人的天性)。(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哎,荀子不懂得礼啊!他说“圣人(用礼义法度等)去改造人的自然本性(即天性),从而兴起后天的人为(使人具有崇高的境界)”,我因此知道他不懂得礼啊。懂礼,贵在知道礼的本意,而荀子极力称赞法度节奏的美,至于说到教化,就认为是后天人为的结果。又哪里知道礼的本意呢?礼仪从天性开始而通过人为完成,知道天性却不知道人为就会变得粗鄙,知道人为却不知道天性就会强调后天人为的作用。圣人厌恶人的粗鄙并憎恨后天的人为,因此礼就兴起了。
现在荀子认为圣人用礼义法度去改造人的本性以兴起后天的人为,就是不能辨别天性中的过错,虽然他也看见而且说出来了。凡是施行礼的人,一定要阻止他的放诞傲慢之心,违背他贪婪欲念的天性。没有人不想逃逸却会为尊贵的人劳作,没有人不想获取却会为长者谦让,拱手跪拜鞠躬行礼,来表现他的谦恭。
百姓施行这些礼节,哪里都有乐于这样做的想法呢?是担心地位高的人厌恶自己,而用刑罚紧随其后(责罚自己)啊。所以,荀卿认为只要用法律的威严就能胁制百姓,而百姓只是在外表上遵守礼节罢了,这也是荀卿没有考虑的过错啊。砍伐树木把它制作成器具,驯服马匹让它成为座驾,这并不是(凭它们的)天性就能够做到的。所以一定要用斧子去削减,用绳墨使木头变直,用圆规使木头变圆,用直尺使木头变方,捆束,联接,用胶水粘黏它,用油漆涂饰它,这样之后做成的器具就适于使用了。先用马嚼子、马笼头的控制,再用马鞭的威胁,快慢舒缓,(马)就不能获得自由,而全都听命于人,这样以后马就适于驾驭了。由此看来,没有人不是在外被胁迫而因武力而服从的。然而圣人舍弃树木不把它做成器具,舍弃马匹而不让它成为座驾,本来也是顺应了它们的天性。现在人生下来就有尊敬父亲热爱母亲的本心,圣人顺应他们天性的欲望而却又加以限制,所以他们的限制虽然有强迫的地方,但仍旧是顺应了他们天性的欲望啊。
圣人如果不施行这些礼节,那么天下大概将会有怠慢自己的父亲和痛恨自己的母亲的人了。这也可以说是失去了它的本性了。如果把遵循本性当作人为,那么失去本性就可以当作是真实吗?这是说荀子没有考虑的原因啊。
那猿猴的形状,不是不像人的,如果想用尊卑来规范它用揖让来节制它,那么它们就向深山大麓逃跑了,即使用威严使它们畏惧用教化使它们驯服,难道就可以让它们驯服吗?认为天性中没有却可以通过教化以形成后天的人为,那么也可以让猿猴讲究礼节了。所以说礼从天性开始而在人为上完成,天性中如果没有这些,却想要做成,全天下的东西,我大概还没有见到过。
10. ⑴点出了题目中的“秋”字(1分);渲染了一种萧瑟、迷茫、冷清的氛围(1分);引出下文对万里之外的京城昔日繁盛的描写(1分)。
⑵使用了借代的手法(1分),用“珠帘绣柱”借代行宫别院,用“缆”、“樯”借代游船(1分),写出了曲江行宫别院建筑的奢华(1分),皇帝所乘游船装饰的华美,游乐的声势之大(1分)。(如果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围”、“起”,最多给2分)
⑶表达了作者的羁旅之愁,对乱后京城破败的痛惜,对国家中落的忧念,隐含了对统治者骄奢淫逸的不满。(每点1分)
11. ⑴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⑵钿头云篦击节碎;⑶而御六气之辩;⑷赢得仓皇北顾;⑸必能裨补阙漏;⑹拄杖无时夜叩门;⑺敏于事而慎于言;⑻苟利国家生死以。
12.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2分,写两个即可)更加形象地展现了老树与村庄的密切关联,老树是村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背景。(2分)
13.秋天的老树颜色苍黄,树叶透明,一年中最为美丽;秋天庄稼收获,人畜生殖,老树能守护这样的俗世生活,能够和人们情感相通。(4分,每点2分)
14.老树能抚慰村民的忧伤,缓解他们的劳苦;它能够聆听和见证村人们的俗世生活;它能够给村民带去希望和憧憬;老树支撑着村庄的壮美。(每点2分,答到3点即可得6分)
15.小树苗和小女孩分别是老树和村民生命的延续;(2分)老树老了,但是生命是一代代延续下去的,未来的希望总在;(2分)未来树与人的密切关系会周而复始,小树苗终将成长为老树,依然会守护着村庄。(2分)
16.首先,由三件侵害事件的受害者遭到质疑、怒斥、指摘,提出公众讨论的意义应在于警示;接着,指出一直以来人们有着“受害者有罪”的逻辑是因为我们开着上帝的视角;最后,提醒大家应站在受害者的位置关闭上帝的视角,要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公共事务。(6分,一点2分)
17.俯视受害者,指出他们的不足;能事先看到事态的发展进度,知道将要发生什么;能清楚辨认人的忠奸善恶,认为自己不会受骗受害。(6分,一点2分)
18.不再严厉批评受害者,应该合力制约加害者,防范犯罪;督促政府职能部门严格、高效执法并建立健全求助机构;站在当事人的位置理解他们的心理感受。(6分,一点2分)
一、阅读材料,完成20~22题。 (10分)
20.元人非不深心/而所填之词/皆觉过于浅近/以其深而出之以浅/非借浅以文其不深也(对1处得1分,超过4处得0分)
21.清,李渔。(2分,每空1分)
22.异:元人之曲用词浅显易懂,后人之曲则用词典雅精深。(2分)
同:两者思想内容上都较为深刻。(2分)
译文:元代人并非不读书,然而他们所作的曲子,绝对没有一点书卷气,这是因为他们有可用的书面知识而不愿去用,绝非应当用时却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后人的曲子却是满篇的书面之语。元代人作曲并非没有深刻的立意,然而他们所填的词,人们都觉得过于浅显易懂,这是因为他们立意深但是表述浅显,并不是借助浅白的文字来掩饰文章立意的不深刻,后人的曲子则是立意和表述都非常精深。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3. B、C (B项九斤老太只是一个思想落后的农村妇女,不是封建统治势力的代表。C项“波洛涅斯”错,应为“雷欧提斯”。)
24.简答题(10分)
(1)①占领荆、益两州的地方,②对外联合孙权,对内整顿内政,③南抚夷越,西和诸戎,④等待时机从荆州、益州两路进军北伐,进而一统天下,恢复汉室。(1点1分,答对2点即给2分)
隆中对。(2分)
(2)①世俗才华出众。是贾母的第一个心腹之人,帮贾母管理财物,替大家族儿辈尽孝;“三宣牙牌令”体现了突出的才情。
②本性善良。“鸳鸯女无意遇鸳鸯”中,尽自己能力保护司棋;刘姥姥来“打秋风”,她热情赠礼。
③刚烈敢为。“鸳鸯女誓绝鸳鸯偶”中誓死抵抗贾赦荒唐的求婚要求;“鸳鸯女殉主登太虚”中敢于质询王熙凤对贾母葬事办理不周并且刚烈殉主。(每点3分,答出2点即可。)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25. 1时代因素:这是一个大众最愿拿名人开涮的时代,大众文化有着既定的审美取向和道德标准,文化名人被追捧或被开涮都存在可能。
2文化生产机制的特征:大众文化成为一种生产,文化名人作为商品,可以被华丽包装,也可以被打折出售,甚至被颠覆。
3个人估量失准:于丹对自己估量失准,对昆曲的研究并不是她的专长。﹙每点2分﹚
26. 全面性(让所有事物无法隐藏);客观性(残酷无情);有伤害性(人们常常被这样的光芒所误,甚至所刺伤)。(每点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