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从”“为”“为”“ 行” 各1分;
(3) “如……者”,“曷”各1分。
【思路点拨】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陈谨斋,名叫志鋐,字纯候。休宁有个陈村,在县城西南的山谷之间,当地人崇尚淳朴之风,陈氏家族世世代代居住在那里。陈谨斋的曾祖陈仁琦,凭借孝悌出名,是乡饮宾,陈仁琦的儿子陈耀然、孙子陈世墱,都是敦厚老实有德行的人。陈世墱也做了乡饮宾,陈世墱只有一个儿子陈志鋐,陈志鋐遵守家中的规矩更加谨慎,因此自号“谨斋”。
陈谨斋因经商往来于江上,有时候居住在吴地,有时候居住在六合或江浦。自已占有的货物曾经有套利润可赚,但是他总是舍弃离开,他离去后,那些守着他的货物的人果然损失了利益,他聪明过人就像这样。他在家里侍奉父母十分孝顺,奉养成了寡妇的姐姐特别优厚。姐姐去世后,他又竭力向上请示,使姐姐的节操获得表彰。在乡里,每年都用平价出售大米,修建了陈氏宗祠,还置办了祀田,并订立了较为完备的条规制度;倡议在乡邑修建贤祠。村子的南面有条大溪,跨过大溪就能取道到达婺源,但是溪水一涨就成为阻碍人们行走的障碍。陈谨斋为人们制造了船义务为大家摆渡,并置办田地来提供摆渡的费用。在六合、江浦,凡是遇到公事并能办得到的,陈谨斋一定带头去做,就好像在休宁的家乡一样。
陈谨斋供养自已十分简单,但是接济他人却毫不吝惜。有人欺骗了他,他非常坦然不曾跟他们计较。有人频繁地求他办事,他总是答应,不曾厌烦。在空闲之余用忠谨之道,教育他的家人,然而不曾谈论他人的过失。年轻的时候,曾经遇到一个算命的人,告诉他说:你在某年会发点小财,在某年会发大财,以及其他事的成与败,后来都得到神奇的验证。又说你会在五十三岁的时候去世!因此陈谨斋到五二岁的时候就回到陈村闭门不出等待终老。然而陈谨斋活到七十八岁才去世,人们都说是他修养行善使寿命延长了。陈谨斋去世之后,他的家风仍然不失贤者风范,这是陈谨斋教育的结果。
陈谨斋有四个儿子:有灏、文龙、有泗,他们都纯厚谨慎是有德行的人,但是都比陈谨斋去世得早;只有他的小儿子陈有涵给他送终,陈有涵当时五十岁了,因为尽孝道,在为父亲守丧其间伤害了自已的身体,被人们称颂。陈有涵的儿子陈兆麟,跟随姚鼐学习写文章,曾经向姚鼐讲述陈谨斋的事迹。
姚鼐说:陈谨斋一生都很平常,没做出足以让人惊骇的奇特事情;但是至今人们大多称赞他的原因,是因为他坦诚,假使乡里常常增加一些有德行的人,那么天下的太平就可以不用担心了。像陈谨斋这样的人,怎么可以缺少呢!看么可以缺少呢!
13.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6处)(3分)
儒者或言文章吟咏非女子所宜,余以为不然。使其言不当于义,不明于理,苟为炫耀廷欺虽男子为之可乎不可也明于理当于义矣不能以辞文之一人之善也;能以辞文之,天下之善也。言而为天下善,于男子宜也,于女子亦宜也。
(选自姚鼐《惜抱轩文集·郑太孺人六十岁序》)
【知识点】本本题考查考生文言阅读与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运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苟为炫耀廷欺/虽男子为之可乎/不可也/明于理/当于义矣/不能以辞文之/一人之善也
解析:苟为炫耀廷欺,虽男子为之可乎?不可也,明于理,当于义矣,不能以辞文之,一人之善也。
【思路点拨】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1)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应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2)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3)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
【参考译文】
有儒者说写文章不是女子应该做的事,我认为这一说法不对。假使言论不合乎道义,不能阐明道理,假使是为了炫耀欺骗,即使是男子写的就可以吗?不可以啊。阐明道理了,合乎道义了,但不能用文辞表达出来,只是对一个人有好处;能用文辞表达出来,就对天下人有好处。写文章使天下人获得好处,男子可以,女子也可以。
【题文】K0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好事近
魏夫人①
雨后晓寒轻,花外早莺啼歇。愁听隔溪残漏,正一声凄咽。
不堪西望去程赊,离肠万回结。不似海棠阴下,按②《凉州》时节。
[注] ①魏夫人:北宋女词人,襄阳人。②按:弹奏。
(1)请从情一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愁听隔溪残漏,正一声凄咽”。(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这两句融情于景(或“移情于景”),情景交融。(2分)词人愁肠满腹,在其听来,隔溪残漏传来的声响就好像人发出的一声悲凄的哽咽声。(1分)通过描写悲凄的残漏声,突出了词人愁绪深重。(1分)
【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第一步先分析诗歌前几联的内容,可以从表达方式(描写、抒情、议论)上考虑,答题可以遵循这样一个思路:此诗运用什么表达方式写出了什么。第二步答表现手法,因为这类诗歌的特殊性——以景结句,往往可以直接答情与景之间的关系,比如融情于景,情含景中,景中寓情,情景交融等。第三步分析表达效果:可以先从抒情角度来写,比如答到这类话语——此诗抒情含蓄而委婉;再从这样写的最终效果来分析,可以按这样思路来答——这样写能引起读者联想,达到回味无穷的效果。
(2)下阕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表达了词人对离人的深深思念之情和对往昔生活的怀念之情。(2分)离人相距甚远,词人向西遥望,寄托相思之情。(1分)盼归而不得,词人又回想起过去与他在海棠阴下弹奏《凉州》曲的幸福时光,在心理上聊作慰藉。(1分)
解析:先抓住诗中直接表明情感的词语“愁”“不堪”“离肠”;再就是抓住诗歌中的带有主观感情色彩的词语“残”“凄咽”;最后分析概括,得出答案。
【思路点拨】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理解词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树立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观念;②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一首诗多半是有几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使是绝句、律诗这样的短诗,我们仍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分解以后再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分层后,还应琢磨一下层与层之间诗意是如何转换的,即如何过渡衔接的;③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④体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诗词赏析】
这首词围绕“愁听残漏”这一生活细节,展现了幽闺梦醒的思妇怀念远人的绵绵愁思和万转离肠。词的上片由写景到写人,下片着重表现思妇的心理活动。整首词熔抒情、叙事于一炉,用笔直中有曲。
上片起首两句为景语,既点明初春时节、夜雨过后的节令、时间,又描绘出一派略带寒意、莺倦停啼的清寂气氛,为主人公布置了一个与情怀恰相契合的环境。“愁听”反接“早莺啼歇”,说明思妇醒来很早,因为她已经听过了早莺的歌唱,也许她的愁肠曾和着淅沥的夜雨声一起颤抖。天刚破晓,她就起身独坐,隔溪传来夜尽的更鼓声,更添无限孤寂凄恻之感。“正一声凄咽”与“愁听”相应,更鼓声染上了主人公的感情色彩,使她回想起和情人离别的情景,这就暗中为下片写怀远人作了铺垫。词的上片,由写景自然过渡到写人。
词的下片进一步写内心活动:亲人西去,迢迢千里,分别时的缱绻、留恋、泪眼相看的情景无不历历目,直到如今,仍不堪回首,简直不敢注目西去路。然而,她毕竟又不由自主地瞭望亲人奔向他方的路衢。正因为“西望”,她才“不堪”,才惹起了“离肠万回结”,“不堪”二句,写出了左右为难的极端矛盾的心绪。“去程赊”说明与行人间隔之远,“万回结”极言离情愁苦之状,重笔渲染,已把别离苦写到极致。结拍二句宕开,追忆往日与亲人相处时令人难忘的一个生活场景,以反衬今日独处的悲凉,她想起了与亲人团聚之日,两人曾坐海棠花下,演奏《凉州曲》时,彼时的心情较之今朝,真有天壤之别了。
《凉州曲》,为唐代边塞之乐,当时属于新声,声情是比较悲凉的。不过,那时两人都幸福地沉浸艺术境界之中,如今却是自己孤独地承受着现实的孤独的折磨,心中之苦不言而自现。
朱熹曾将魏夫人与李清照并提,说是“本朝妇人能文者,唯魏夫人及李易安者。”清人陈延焯也说:“魏夫人词笔颇有超迈处,虽非易安之敌,亦未易才也。”从包括此词内的魏夫人作品来看,这些评价是颇为中肯的。
【题文】L015.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5个小题,如超过5个,按所答的前5个小题计分)(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