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查询
首页 其他文档
2017高考历史真题全国卷
大小:471.59KB 4页 发布时间: 2024-01-04 15:19:15 17.73k 17.71k

21. 孙中山指出:“能开发其生产力则富,不能开发其生产力则贫.从前为清政府所制,欲开发而不能,今日共和告成,措施自由,产业勃兴,盖可预见.”以上论述旨在

A.肯定实业救国论的积极意义 B.批评实业救国论存在的不足之处

C.强调共和是实业救国的前提

D.探讨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22. 针对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严复主张“体用不二”,提出“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赢,合之则两亡”。此主张的目的是

A.反对学习西方技术 B.完整系统引入西学

C.建立君主市宪政体 D.中西体用完全对立

23. 19世纪末,以福州为中心的机坊数约500家,散布在福州附近各村,他们接受布庄行的委托而织制。农民或H置织机,或从厂商处租机,并领取原料,织成后交给厂商,论件给资。这反映了

A.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 B.福州开放后被卷人世界市场

C.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渗透到农村

24. 据统计,从1840年至1894年,我国粮食商品率由lO%增长到16%。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近代工业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 B.引进西方技术农业发展迅速

C.经济作物大量销售到世界市场 D.列强大量收购粮食出口激增

25. 晚清时期,外国商品在中国经历了一个从严重滞销到逐渐打开市场的转变过程。促成这 一转变的因素有

A.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B.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深

C.中国近代工业发展 D.近代运输业的发展

26. 1904年,晚清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会试,考试题目:笫一场为藩镇、平戎、举贤等史论 5 道,第二场为各国政治、艺学策 5 道,第三场为《四书》《五经》经义 3 道。这表明

A.晚清教育几无改变 B.选人标准新旧混杂

C.清廷旨在笼络人心 D.科举制度走向末路

27. 日本某份外交文件中强调: “这应是将来掌握东洋霸权的必要开端” , “日本之兵力以及 陆海军在各国之行动中均应保持至少与其中最强国平等之地位。 ”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 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甲午战争

C.义和团运动 D.九一八事变

28. 1929年国民党通过某决议案,主要内容如下:确定国家、省、县行政经费及地方行政经费之分配;整理税制,杜绝收税机关之一切积弊;整理币制,巩固金融;分别整理外债,筹备偿还外债之方法等。据此可知该决议案

A.促成了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 B.力图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C.为全面抗战提前做经济准备 D.增强国家实力以镇压工农运动

29. 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 这与苏俄以及斯大林时期的通行做法是一样的。这些合资公营企业多采用……雇佣制、按时计工制,现代企业制度性质比较明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国民政府采纳了共产党人的建议 B.目的是为赢得抗战的胜利积聚力量

C.说明中国开始引进现代企业制度 D.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0. 有学者认为:如果排除革命史观的需要,太平天国除了推翻腐朽的清王朝实现改朝换代以外,它不可能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几乎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他们的使命就是破坏和与保守派的腐化相对立。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太平天国运动不能提出完整正确的社会改革方案

B.太平天国集团的内部争斗削弱了向心力和战斗力

C.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错失战略发展机遇期

D.中国社会没有产生新的社会生产力和新社会力量

二、非选择题:(共2题 每题20分 共40分)

31.(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学自16世纪始大规模西传入欧,到17、18世纪在欧洲掀起了“中国文化热在宗教、哲学领城,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们从孔子的“天道自然观”中找到了中国存在原始自然信仰的证据,他们认为,这种信仰不是天神论,而是“自然的道理”,并据此来批判 被他称为“理性之大敌”、“文明之恶棍”的基督教神学《在道德伦理、政治制度方面,儒学 的突出特征是倒重于道德伦理,并使之与社会政治相结合,以达到国家的“仁政德治”。伏尔泰对此无比推崇,百科全书派代表霍尔巴赫也呼吁“欧洲政府非学中国不可”,他们借此反对旧道德,期许建立新的社会秩序。而此时,中国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们也在积极地从先桊儒学中汲取营养。黄宗義指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经营者,为天下也”,得出“为天下之害者,君而已矣”的结论,这是对孟子“民责茗轻”民本思想的重新阐发;王夫之则对维护君主专制的宋明理学给予坚决批判,他认为“人欲”不能扳杀,“天地之产,皆有所用,饮食男女,皆有所负”,这是对先秦儒家“性也,天之就也”(《孟子•解获》) 的“人性天就论”思想的重新焕发。

材料二 17、18世纪中西方社会均处于较剌烈的变动之中,生产力发展的张力鼓动着先进的阶级或阶层要突破传统政治的鹿敗和官方哲学的愚昧,因此,中国和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们取用儒学精荭的社会基础存有某种相似性。但因二者的现实环境却存在着根本区别,欧洲正处于新旧思想,新旧力量激烈交锋的状态,而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并未发生根本变化,这就注定了二者产生的影响迥然不同,儒家学说在启蒙运动中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进而促进了欧洲社会的巨大变革,而中国的启蒙活动却未能形成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强有力的思想运动。

——以上均摘编自谈家胜:《17、18世纪中西启蒙思想家取用儒学精蘊及其影响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指出17、18世纪中国和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借助儒家思想进行现实批判的不同之处。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批判出现的相似社会基础。(10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17、18世纪中国和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对现实进行批判产生影响迥异的历史原因。(10分)

反馈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16 - 2024 经验本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07888号-1 客服QQ:2393136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