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不概于圣概:大略
②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由:沿着
③特天地之物也特:只是
④是恶乎与我谋恶乎:于何、怎么会
⑤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糜:使……熟烂
⑥抑人事乎抑:还是
⑦吾既陈于前矣既:既然
⑧不有他术乎术:途径、原因
A.①⑦ B.②⑧ C.③⑥ D.④⑤
(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其文深闳杰异
《国语》文章深刻宏阔杰出特异
B.其说多诬淫
其中所言多是诬陷和混乱的
C.彼固有所逼引
以上事物本来自有其相互作用的条件
D.又况天地之无倪
又何况天地广阔无边
(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柳宗元认为世人因喜好《国语》的文釆而沉溺其中,模糊了是非,作此文拨乱反正。
B.伯阳父将三川震、源塞和国亡联系在一起,是以“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的。
C.柳宗元以老妇烹调、老圃灌园类比,说明自然界自动自休的机理是可以被认识的。
D.此文表达了柳宗元“天人相分”、反对迷信的观点,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4)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①认之者不塞则惑
②吾无取乎尔也
(5)文章第三段对伯阳父的说法进行了批驳,请具体说明该段是如何逐层展开批驳的。
【分析】(1)本题考查实词意义的理解;注意举一反三,多迁移运用;有时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词性;
(2)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注重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积累,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技巧;
(3)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注重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积累,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技巧;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归纳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明确题目要求,确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答题区域,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
【解答】(1)①不概于圣:概,不应该译作“大略”,而应译作“一律”“都”;译文:不都符合圣人之道;
⑦吾既陈于前矣:既,不应译作“既然”,而应译作“已经”;我已经在前面陈述过了;
故选:A;
(2)B.诬淫:欺骗惑乱;译文:其中的言论大多是欺骗惑乱人心的;
(3)C.“说明自然界自动自休的机理是可以被认识的”错误;原文在举例结束总结说“是特老妇老圃者之为也,犹足动乎物,又况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穷,以澒洞轇轕乎其中,或会或离,或吸或吹,如轮如机,其孰能知之?”是说老妇老圃的行为也能对事物造成改变,何况天地广阔,变化无穷,“谁又能认清其中的变化规律呢?”并不是说明“自然界自动自休的机理是可以被认识的”;
(4)①认之者:前省略了(像伯阳父那样);之:天地事物变化的原理;塞:堵塞,此处指思想被堵塞,愚笨;惑:糊涂;
整句译为:(像伯阳父那样)认识这些天地道理的,不是愚蠢就是糊涂;
②无取:无可取之处,指不赞成;乎:相当于“于”,介词,对;尔:代词,代指伯阳父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