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元诗《余杭四月》白珽√(颔联) √
2011年宋词 《减字木兰花》苏 轼 √ √(全词)
2010年宋词《望江东》黄庭坚√(虚实结合分析上片或下片)√(炼字)
2009年唐诗《月》杜甫 √(重要词语作用)√
2008年比较阅读《木芙蓉》吕本中 《窗前木芙蓉》范成大 √(修辞手法) √ √
近5年高考题中对古诗词鉴赏考查的在好哦观点集中在“表现手法”和“诗句的理解”两个方面,2013年高考依然集中在这两个方面,第(1)问的“怎样”借景抒情的,实际就是在考查表现手法。这里考生要能够解读出来。第(2)问属于诗句理解。纵观两小题的问法,有两个方面值得探讨:①一个设题在上片,一个设题在下片,在考查上没有设置把握全词的题目。②第一问是考查表现手法,但重点是问的如何“借景抒情”,会涉及“情”;第二问的问题也是倾向于对思想感情的分析,在设题上稍显重复之嫌。2014年高考备考,应对“思想感情”和“语言鉴赏”两个方面有所侧重。
11.【答案】
(1) 仁者不忧 勇者不惧
(2)祖母无臣 无以终余年
(3)人生代代无穷已 不知江月待何人
(4)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解析】
08--12年名句名篇默写
年份篇 目
2012《论语》 韩愈《师说》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011《论语》 白居易《琵琶行》 杜牧《阿房宫赋》 晏殊《浣溪沙》
2010《孟子 告子上》 杜甫《登高》 范仲淹《渔家傲》 苏轼《赤壁赋》
2009《诗经•氓》 诸葛亮《出师表》 李白《蜀道难》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2008《荀子•劝学》 李商隐《锦瑟》 辛弃疾《破阵子》 苏轼《赤壁赋》
注:2013年高考名句名篇默写已经更换大部分篇目,初中部分的诗词都拿掉,也新增了一些高中的文言文和诗词。背诵篇目文言文11篇,诗词曲11首。
本次名句名篇默写,除《论语》外,其他都是在近5年内从未涉及的。今年是高考必背篇目改版的第一次考试,所以选了两句都是今年首次列入背诵的篇目,即《陈情表》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且这两篇都是名作,在备考时也必然会是老师复习的重点,所以,失分不会很高。《春江花月夜》在2010年已经列入必考范围,但在2013年首次出现,因为可以选择,所以考生可略去该篇。根据今年命题形式看,明年该题的复习重点,还是要把2012年首次列入的篇章重点落实。同时对早前列入,但是一直未考的名篇也应多加注意,像《兰亭集序》《滕王阁序》。《论语》已经连考三年,2014年继续考的可能性不大,第一句考查重点应放在《诗经·氓》上。
12.【答案】DE
【解析】A项属于偷换概念,在文章第二段可寻找原文表述,“有普遍性、必然性”和“坚实可靠、颠扑不灭”同是科学知识应该具备的特质。B项曲解原文,在文章第三段可找到原文“深入事物内在本质或命脉,以领会其意义与价值,而不从外表加以粗疏的描写或概括”。
C项表述绝对化,文章第二段表述有“最忌主观成见,应该虚心忘我”,但不就表示一定要赞同作者的观点。
13.【答案】D
14.【答案】扫除偶然性的事实,摆脱实用的目的,探讨事物普遍必然的本质。
15.【答案】体现了文章中“玄思的方法”,即“由全体观部分,由部分观全体”。由整个时代的文化观察个人的著作,由个人的著作以例证整个时代的文化。
【解析】14题属于信息筛选,在原文可找到答案,信息点集中。15题题型是应该继续保持的一个题型,用文中观点来解释文外事例,既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也考查了学生对文章观点的应用能力。14、15两题都是可在原文找到答案的题,答案都不会很多,考生要注意抓好关键点。
08--12年论述类文本阅读考频分析
年份文章内容类型12131415
2012年文化随笔《历史的先见》选正确两项(BD)1.将句子间条件关系转换为目的关系2.表述的绝对化3.论据对应证明的论点错误推断合理一项(D)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原文有答案可寻,信息跨度稍大)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并归纳要点。由现实事例来印证文中观点,答案应是“文中观点+事例表现”
2011年文艺理论《美和美的东西》选不符合文意的两项(AE)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1.混淆文章涉及概念的现象与本质2.用文章外事例印证文中某一观点,事例使用不符合该观点。不符合文意一项(D) 曲解原文意思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原文有答案可寻,信息跨度不大,结合语境和上下文即有答案)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用文中所写原理分析现实事例。答案应是“文中观点+事例解说”
2010年文艺理论《不可无我》选不符合文意的两项(AE)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1.表述绝对化2.歪曲原文判断不正确的一项(B)(用文外的例子印证文中观点)用文章观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文意理解(原文可找出答案)
2009年社科类《自由和科学》选不符合文意的两项(BE)均为表述上的绝对化理解文中重要句子(D)与原文意思不符筛选文中信息(原文可找出答案)筛选文中信息(原文可找出答案)
2008年文艺理论《诗与直觉》选出说法错误的两项(CD)与原文观点不符或相反用文外例子印证文中观点,不符合的一项。(C)文意理解(原文答案集中在4、5段,信息跨度不大,需提炼、概括。)筛选文中信息(原文可找出答案,但跨度大,需找关键词,难度大。)
16.【答案】作者想要骑在马背上走入云端来体验诗情画意的境界,可是马却停下了脚步,此为“不通人意”。也为下文作者发出“马和驴不同”的感慨做铺垫。
17.【答案】(1)不似我料想般的凶刁;(2)有几分清高;(3)富有责任感,在悬崖上小心行走,不可通过处便坚持不走;(4)聪明,懂得人的责打是为了促使自己前进。
18.【答案】第一阶段上马前,因为没有骑过马,也不懂“马性”,所以没有勇气,不敢骑上去,且观察环境,担心会有性命之虞;第二阶段是骑上马行走在过岭的山路上,置身壮丽情景之中,内心便觉得富有诗意,且有飘飘然之感;第三个阶段是到了迁着马到了山顶,山顶遍地枯草,荒凉萧瑟,马也显得迷茫悲抑,问了行人还有十五里山路要走,隐喻了作者内心里对艰难攀爬之后到达的不一定就是自己想到达的目的地的感慨。
19.【答案】因为从自然科学角度来看,这些皴法都反映了一定的地质规律,画家根据不同的对象运用不同的画法,描摹出各种各样的地质地貌,都恰如其分的表达所画山水的特征,所以说用这些皴法创作的山水画是山水风貌的再现,是经过了艺术加工的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