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查询
首页 其他文档
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语文
大小:0B 6页 发布时间: 2024-01-07 15:22:22 8.37k 7.88k

22.一说“吾与女,弗如也”中的“与”为连词,可断为“吾与女弗如也”。根据这样断句,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孔子的教育技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古诗文默写。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饭疏食,饮水,________________,乐亦在其中矣。________________,于我如浮云。(《论语》)

(2)且矫诏纷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敢复有株治。(张溥《五人墓碑记》)

(3)女也不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三其德。(《诗经·氓》)

(4)青泥何盘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5)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鹧鸪天》)

四、作文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

注意①题目自拟。②不得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A项“靡”读mǐ 。B项密—秘。C项“禁”读jīn ,钉—订。

2.【答案】B

【解析】“付与”指交给、付给,使用对象多为钱、物、时光等。赋予:交给(重大任务、使命等),对象多是重大任务、命令、权利等名词性词语,语气庄重。与语境中“我们的使命”这一对象搭配的应是“赋予”。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顿号、逗号、引号等的使用。“想象与思考”和“理性与善良”属句内同一层次的并列短语,其间应使用顿号。

4.【答案】C

【解析】本题从搭配不当、不合逻辑、成分残缺等角度设误。A项搭配不当。“大型客机”与“标志性工程”不搭配。可在“大型客机”后加“的研制”。B项不合逻辑。“留学生吟诵社”不属于“朗诵爱好者”。可在“留学生吟诵社”后加“的成员”。D项成分残缺。“按照”后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生态乡”后加“的目标”。

5.【答案】(示例)如果语言是生产工具,能够生产出物质资料,那么夸夸其谈的人就可以是百万富翁了。

【解析】解答时首先要结合例句,明确归谬法的表述特点。即先摆出要反对的观点,假设其是正确的,然后进行推理,得出错误的结论。仿写时必须要符合例句的形式,采用以“如果……那么”为关联词语的假设复句的形式。

6.【答案】(示例)沿着小路,他拾级而上。坐在十八级台阶上,四顾茫然,未来的路在哪里?成人仪式后,他的心空荡荡的,没了着落。月色溶溶,树影婆娑。他瞥见一排蚂蚁慢慢往上爬,俯下身,细细数着这些负重前行的“勇士”,久违的感奋漫过全身,他仿佛又回到了多梦的童年。

【解析】此题从扩展语句的角度进行考查。首先要结合题干揣摩诗句的意境和人物的心理,或空寂,或清冷;或落寞,或感奋。然后再展开想象,运用第三人称对诗句描绘的意境和人物心理进行添枝加叶的细致刻画,尽量突出人物心理的变化过程。描写时要灵活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力求使句子表达形象生动。

7.【答案】A

【解析】本题对应的原文分别为第一段中的“参与者总是要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调动各种资源和传播技能,编制信息代码,将他编制的符号发送给对方。我们将这样的传播行为称为A类传播行为”和第二段中的“接受讯息的参与者,将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调动各种资源和传播技能,决定是否接受对方发出的符号。如果接受,他就按照他自己的认知地图对这些符号进行加工。我们将这种行动称为B类传播行为”。B项以偏概全、偷换概念。“A类传播行为”要有“发送给对方”的过程,选项中缺失。“B类传播行为”是指“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调动各种资源和传播技能,决定是否接受对方发出的符号”,而非“根据自己的认知、调动各种技能接受符号”。C项以偏概全、偷换概念。“A类传播行为”要有“发送给对方”的过程,选项中缺失。D项偷换概念。“B类传播行为”是指“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调动各种资源和传播技能,决定是否接受对方发出的符号”,而非“根据自己的认知、调动各种资源接受符号”。

8.【答案】D

【解析】D项曲解文意。原文第三段中说“诚然,有些反应嵌入本能,近乎自动;例如,一听见汽车喇叭声,一听见‘失火了’的呼喊,我们很快就做出反应。然而,即使这些快速反应也要经过一些中间步骤”。选项中的“不需要加工讯息”显然与原文不符。

9.【答案】①社会传播行为类型(A类传播行为与B类传播行为)。②社会传播过程特点(传播至少两人,角色可以转换,循环往复)。

【解析】通读全文,首先明确文章所围绕的说明对象为“社会传播”。然后归纳各段的段意。第一、二段,阐释社会传播行为的两种类型,A类传播行为、B类传播行为及它们的传播特点;第三段举例说明社会传播过程的特征。

10.【答案】(1)①与平时的不满和责备不同。②表达了母亲的惊奇、赞赏与欣慰。

(2)①与平时家庭气氛苦涩沉闷不同。②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期待与想象。

【解析】对词语含义的理解,首先要弄清该词语出现的语境,然后揣度该词语有着怎样丰富的内涵,包括浅层义和深层义。(1)“陌生的光”,从第二段的描写可知,“他”平时满村子乱蹿,回家吃饭都要挨父亲或母亲的一顿打,那么,母亲平时的目光一定是不满的、责备的,而这次面对着他带回家的巴掌大的一条鱼,母亲的目光中应该是惊奇、赞赏与欣慰了。(2)“陌生的气息”,围绕着一条鱼,家里发生了许多变化:第五段中父亲“埋怨了几句”“已经是难得的意外了”,“平日里,父亲一个礼拜可能也就说这么一句话”,前后对比中表现出平日家庭气氛的苦涩沉闷;第四段中“他没吃过鱼”,“隐隐约约地,他有了美味的概念,还有慢慢浓起来的期待”,这些描写中透露出“他”对这种美好事物的期待与想象。

11.【答案】①“示意”“卸”等神态细节描写,包含对照意味,细致刻画出母亲嗔怪、不安、沉重等微妙的心理变化。②“出神”两次出现,强调了母亲沉浸在茫然、忧心和无奈的心理状态中。③“黑糊糊的夜空”,是实景的描写,也是母亲心境的形象写照——为未来生活负担加重而忧虑,因儿子不能均享读书机会而愧疚。

【解析】画线句子着重刻画了母亲面对儿子们的反应时的动作和心理。面对家庭的困窘,母亲忧心而无奈,“示意”表现了母亲对父亲口不择言的埋怨,“卸”字表现出母亲经过短暂喜悦后重又恢复到沉闷状态的变化过程,这两处神态描写,细致地刻画出母亲微妙的心理变化;“出神”在句中两次出现,表现了母亲内心的茫然、忧虑;而将母亲的形象放置到“黑糊糊的夜空”的背景下,既刻画了现实的环境,更烘托了母亲被生活重担压迫的沉重心情。

反馈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16 - 2024 经验本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07888号-1 客服QQ:2393136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