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查询
首页 其他文档
浙江省高考语文含解析版
大小:481.39KB 7页 发布时间: 2024-01-07 15:58:10 12.11k 12.1k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A项说法颠倒了先后顺序,见原文第一段“初期现代小说对各种语言资源的综合,直接推动了中国现代小说写实性、抒情性、象征性等原则的确立,孕育了中国现代小说的诗化、散文化等美学风格”。B项符合原文意思,原文第一段“‘小说语言的政治化’带来的‘标语口号’‘概述’‘讽刺’‘直语’等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小说文体带来‘审美危机’,而作为对政治语言的反拨,又使小说发展了限制性语态、隐喻和幽默修辞风格等文体表现形式”可以体现。C项说法错误,“学衡”一派是支持文言文,反对白话文的,见原文第二段“与五四白话文运动中以‘学衡’为代表的反对派意见,在语言与文学关系问题的许多认识上有着惊人的一致”。D项“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重新看待和审视文言对文学形式的重大价值”中“最重要的意义”文本中没有体现。

9.答案C

解析本题从概括内容角度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文章标题的设置。文章第一段主要讲的是“每次语言变迁都带来中国现代小说形式的发展和变化”,第二段是从语言变迁与中国现代文学形式演进的角度评价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中的得与失,评价中国古典文学的意义。综合全文内容,可见本文的主要内容是讲语言变革对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的影响,所以选项C最适合做文章标题。

10.答案①有益于白话语言的“艺术化”。②丰富了现代文学创作的表现形式。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文言在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中的作用,在文章的第二段中可以体现。“在追寻白话语言的‘艺术化’加工过程中,当年新文化运动提倡者事后的反思性意见,与五四白话文运动中以‘学衡’为代表的反对派意见,在语言与文学关系问题的许多认识上有着惊人的一致”,可以看出,文言有益于白话语言的“艺术化”。文章最后一句“事实上,文言也参与了语言变迁与中国现代文学形式演进的过程”,说明文言丰富了现代文学创作的表现形式。

11.答案①忙碌②辛苦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第一处画波浪线的句子,用“一……就……,……以后,……又……,然后……”一组关联词语,将母亲的忙碌表现了出来。第二处画波浪线的句子,“一天到晚的捶着豌豆”“打完豆以后,她还得理清枯叶泥沙,装进大竹篓,而且亲自挑上楼去”,表现出母亲非常辛苦。

12.答案①透露了母亲内心的急迫。②表现了母亲劳作的忙碌。③反映了母亲对家庭的责任感。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作品的语言。前面四个“催”字,单独成句,给人一种连续不间断地劳作、心里焦急的感觉。分号之后,连用两个“催”,之后是省略号,给人以家务和农活无穷无尽,好像要永远忙碌下去的感觉。下一段“她一天打豆,很少休息”是对这段话的注释,表明母亲强烈的责任心。

13.答案①同样写看火车,内容有变化,在结构上起贯穿全文的作用。②反映了母亲向往又犹疑的复杂心理。③询问的不厌其烦与回答的不胜其烦形成对照,丰富了母亲的形象。

解析本题从相同内容的语段反复出现的角度考查分析作品的结构。母亲与行人的对话,在文中反复出现了三次,内容略有变化,但都是关于看火车的,起到了贯穿全文的作用。反复描写母亲想去看却一直未能去看火车,表明母亲对于看火车一事既向往又犹豫不决。母亲详细地询问路人看火车的情形,许多人让她盘问得不能忍受,表明了母亲强烈的好奇心,使母亲的形象更加丰满。

14.答案①通过比喻、排比,渲染了火车的神奇与母亲对火车的痴迷。②通过神态、动作等细节,细腻描写了母亲好奇、陶醉和渴望的心理。③叙事上有过渡、舒缓节奏等作用。

解析本题从修辞的角度考查赏析作品语言。画横线部分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仿佛她已坐了那蛇一样长的怪物飞往另一世界”(比喻),“喂猪……洗衣服……煮饭……”(排比),写出母亲对火车这种新事物的痴迷。“闭上眼睛”“失神”则是细节描写,写出了母亲好奇、陶醉、渴望的心理。前文写到母亲与路人关于火车的对话,表明母亲对火车的神往,在母亲忙碌的生活中是一种舒缓的调节。

15.答案①母亲是朴实、坚忍、勤勉持家的传统女性。②母亲受到新事物的感召,具有尝试新生活的内在倾向。③母亲受传统和现实的羁绊,缺乏将希望变为行动的自觉和勇气。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人物形象。首先要明确人物形象的特点,然后对此特点进行评说。母亲忙碌、辛苦,是勤劳、朴实的传统妇女;母亲对“看火车”很向往,表明母亲喜爱新生事物;母亲忙于家务和农活,一直不能去看火车,虽对火车充满了神往,但却没有行动,表明母亲虽有尝试新事物的想法,却没有做出改变的实际行动。

1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肃”应是“揖拜”的意思。

1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A项均为介词,和、跟。B项连词,至于;动词,好像。C项均为代词,用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词组,指代人或事物。D项均为连词,表顺承。

18.答案C

解析本题从曲解文意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C项“旨在批评秦王嬴政焚书坑儒,导致典籍损毁的行为”分析不当,写秦王嬴政焚书,只是为了说明石洞中藏书多,并不受秦王焚书的影响。

19.答案(1)张茂先感到茫然、失落。老人于是拿出酒菜果品给他吃,食物的鲜美洁净不是人间能拥有的。

(2)(经过此事)才知道我见识浅陋,就像夏生秋死(或“春生夏死”)的蝉不知道四季的转换。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涉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1)“爽然”,茫然若失的样子。“乃”,于是。“饷”,作动词,译为“给……饭吃”。“非……”,表否定的判断。(2)“见”,动词活用为名词,见识。“小”,结合语境,译为“浅陋”。

【参考译文】

晋太康年间,张茂先做建安从事时,在洞山游玩。顺着溪水向里走,见到一个老人枕着书躺在石头上,张茂先坐下来和他交谈。看他枕着的书,都是蝌蚪文,张茂先不认识,对此感到很惊讶。老人问张茂先说:“您读过多少书?”张茂先说:“我没读过的都是二十年以来的书,如果是二十年以前的书,那我已经全读完了。”老人微微一笑,拉着张茂先的手臂走到石壁下面,忽见有一道门,进去里面的路很宽,来到一个精致的小屋内,(里面有)藏书上万卷。张茂先问老人说:“(这是些)什么书?”老人答:“是各朝代的史书。”又来到另一间小屋,(发现)藏书更多。张茂先又问:“(这是些)什么书?”老人回答说:“是记载各国的书。”后来又来到一个密室,门上的锁很是牢固,有两只黑狗守在那里,(密室)上面有篆书写的名字,叫“琅嬛福地”。张茂先问老人说:“这是什么地方?”老人回答说:“这是玉京、紫微、金真、七瑛、丹书、秘籍。”老人指着那两只狗说:“这是痴龙,守在这里(已经)两千年了。”开门揖拜后张茂先走了进去,看见里面的藏书,(记载的)都是秦汉以前和海外各国的事情,很多都不曾听说过,像《三坟》《九丘》《连山》《归藏》《梼杌》《春秋》等书,也都在这里。张茂先感到茫然、失落。老人于是拿出酒菜果品给他吃,食物的鲜美洁净不是人间能拥有的。张茂先为此停留了两三天才出来,对老人说:“他日携带粮食再来拜访,(将尽情地)博览这些书。”老人只笑笑却没有回答,送张茂先出来。(张茂先)刚出来,石门就突然自动关上了。张茂先回头看,只见杂草藤萝,缠绕着石头生长,石头上的苔藓也是密合的,没有一点缝隙。张茂先呆呆地站在那里看,对着石头拜了两拜后离开。

秦王嬴政焚烧了史书,咸阳的火烧得正旺。(可是)这里(却)有完整的史书,并没有遗漏一个字。向上追溯到有文字记载以前,结绳记下的事也有记载。在繇前看伏羲,不过像他小时候。海外有那么多有名的国家,中国不过像其中的一个黑痣。(我)读书三十车,也只是(读了)千万之一二。(经过此事)才知道我见识浅陋,就像夏生秋死(或“春生夏死”)的蝉不知道四季的转换。石彭和凫毛相比,见识就跟小孩一样。(我)想进去问问老人,可是迷失了道路不能达到。回头看绝壁,疯长的只有薜荔。懊悔自己一出石门,就可望而不可即了。在此等上十多年,这里或许会开门(再)给我看。

20.答案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断句。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首先,通读这篇短文,大致了解整个文段的意思。然后抓住标志词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如文中的“曰”“矣”“也”“者”“者也”等词后面要断开,发语词“夫”前面要断开。这样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

【参考译文】

进言的人都说:天下已经安定已经治理得很好了。唯独我认为还没有。那些说天下安定并治理得很好了的人,不是愚昧无知就是阿谀逢迎,都不是真正了解什么是治乱本质的人。有人抱着火种放在堆积的木柴之下,自己睡在这堆木柴之上,火还没有燃烧起来的时候,他便认为这是安宁的地方,现在国家的局势,与此有什么不同!

21.答案运用对仗(对偶)、拟人的手法,借陵园、宫殿的荒凉残破之景,抒亡国之痛,情景交融。

解析本题从赏析句子的角度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画线句是对北宋都城汴梁荒凉破败之景的描绘:皇帝的陵园和宫殿都已遭到破坏,其中的陈列物石马已残破不堪,铜驼也见状悲泣。诗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在写景中抒发亡国之痛。

22.答案①以对比加强叙事的抒情效果。用权贵歌舞宴饮,不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国作对比,表达忧国忧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国前后境况的对比,表现百姓流离之苦。②以“北来人”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③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如“今成独雁飞”流露了主人公家破人散的凄凉与孤独。

解析本题从分析诗歌叙事特色的角度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叙事特色一般要考虑叙事的视角、叙事的顺序、叙事的手法等。从叙事视角看,都以“北来人”的口吻叙事;从叙事手法看,都在叙事中抒情,都运用了对比手法。要一一从诗中找出,并且要分析艺术手法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23.答案去无用之费

解析本题从理解词义的角度考查对文化经典的理解。在理解整个语段的基础上,结合“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等语句可以判断出。

24.答案①不赞成通过对外掠夺来增强国力。②合理地节约用度。③珍惜人力物力,减轻百姓负担。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代文化经典的理解和概括。首先要逐句理解大意,然后划分层次。首句是总领句,后面两句是具体体现。借助文段中的关键词句,如“非外取地也”“去其无用之费”“民德不劳”等,即可概括出。

25.答案(1)蚓无爪牙之利上食埃土(2)而相如廷叱之相如虽驽(3)洗盏更酌杯盘狼籍(4)元嘉草草赢得仓皇北顾(5)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

反馈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16 - 2024 经验本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07888号-1 客服QQ:2393136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