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3)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
【考点】56:送别诗.
【分析】(1)本题考查考生对古代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的理解鉴赏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读懂诗歌。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完成题目,这就需要我们阅读时认真分析诗歌,认真分析所给的题目,按照题目要求作答。
(2)本题考查考生对古代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的理解鉴赏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读懂诗歌。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完成题目,这就需要我们阅读时认真分析诗歌,认真分析所给的题目,按照题目要求作答。本题重点要抓住用典的表达效果。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诗歌中使用典故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强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主要是抓住诗歌的表现手法。解答时,首先明确诗歌的表现手法有哪些,然后分析诗歌,看诗歌主要运用了哪种,注意结合诗句进行分析。表现手法包括:托物言志,写景抒情,直抒胸臆,对比,衬托,象征,用典,卒彰显志,想象,联想,反衬,烘托,渲染,虚实结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
【解答】(1)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错,结尾两句的意思是说李正之是十一月入蜀的,所以他说“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是彼此双方的互勉,莫相忘并不断传递消息。
(2)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完成题目,这就需要我们阅读时认真分析诗歌,认真分析所给的题目,按照题目要求作答。A.“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错。是写自己“惊山河之破碎;惊投降派的阻挠;以至惭愧得都怕读诸葛亮的《出师表》了”。
(3)解答本题,首先要读懂诗歌。“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理解清人陈廷焯所说的诗歌特色,首先要抓住“虎啸龙吟”“多少和缓”这几个关键词。这首诗最典型的特色就是体现在用典上“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用典很有气势,很大气,体现了“龙吟虎啸”的特色;另外诗歌在抒情上用语很委婉细腻“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儿女泪,君休滴。”“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这些句子或感怀自身,或表达对友人的不舍及劝勉,则体现“和缓”的特色。
答案:
(1)D。
(2)A。
(3)虎啸龙吟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表达出对友人的祝愿和期许,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几句感怀自身,为“和缓”。
译文:
蜀道攀登难于上青天,一杯薄酒为你践行。正是祖国被侵占的时候,自己又有才能去驱除外侮,却非要闲置如此。希望借着这首《喻巴蜀檄》让金人闻风心惊。你文才出众,希望大展身手,为国立功建业。
君莫要流泪伤心,请用诗写下一路美好景色:庐山的丰姿,赤壁的激浪,襄阳的明月。正是梅花花开、大雪纷飞季节,务必相互勉励莫相忘并不断传递消息。
赏析:
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年),稼轩以“凭陵上司,缔结同类”的罪名,罢居上饶已经将近三年了。所以词中处处把李之入任,与己之罢闲,双双对照写来,一喜一忧,缠绵悱恻,寄意遥深,感人心肺。
起两句,“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点出李之入蜀与己之送行,双双入题,显得情亲意挚,依依难舍。“登天”虽借用李白诗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其实却暗含此行之艰难;虽是王命,何尝又不是小人的挟嫌排挤,有如远谪?所以他这阕词写的极其沉郁,这开头无异已定下了全词的基调。“一杯”,何其简慢;看似淡语,然而却是至情的无间;流露出君子之交,一杯薄酒足矣。没有华筵歌妓,也没有清客的捧场;只有两个知心的朋友一杯相对,则这“一杯”二字,不仅写出了友情之深,亦且写尽了世态之薄。笔墨之力量如此,则这“一杯”也就不少了。“绣衣”,是对“提刑”的美称。汉武帝时,派使者衣绣衣巡视天下,操有生杀之大权,称为绣衣直指。李正之提点刑狱公事,也负有司法和监察的任务,所以稼轩也借以称他为“绣衣使者”。
三、四句:“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点出“中年”,是时稼轩45岁,正是“不惑之年”,大有作为的时候。然而“多病”,这一“病”字,包含就多了,更何况“多病”。稼轩正当中年,而一放就是三年。又正是祖国被侵占的时候,自己又有才能去驱除外侮,却非要闲置如此,内忧外患,不能不“病”。所以这种离别,不止友情,更关系国家的命运,才是最大的痛楚。
五、六两句,按词律要求,是要用律句的对仗格式。他巧妙地安上了诸葛亮的《出师表》和司马相如的《喻巴蜀檄》,都是关于蜀的故事。切题已难,而寓意得妙更难。他却举重若轻,正是有一肚子的学问。“东北看惊”者,是东北方的大好河山,沦入异族之手,正应当像诸葛亮请求出师那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着一“惊”字,有三层意思:惊山河之破碎;惊投降派的阻挠;以至惭愧得都怕(惊)读诸葛亮的《出师表》了。然而却反其“道”而行之,让李正之去西南的巴蜀“更草相如檄”。
七、八两句,“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正是双方的小结。自己废置无聊,而李又任非其所。而“把功名收拾付君侯”的,是因为他毕竟还是有土有责的,和稼轩自己只能耕种以自适的“稼轩居士”不同,终究还是可以期望以“功名”的。
过拍起首四句:“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儿女泪”是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诗末二句:“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之意。“能”,这里读去声,宁可的意思。这里是说:与其有作儿女哭泣的时间,倒不如听我说一说你要去的荆楚这一路的风光吧?
最后点明时间。李正之是十一月入蜀的,所以他说“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是彼此双方的互勉,仍以双双作结。
【点评】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这些典故都是京口这个地方的历史掌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诗歌中使用典故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强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5.(8分)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陶渊明是很多古代诗人的偶像。《归园田居》(其一)写出了很多人的心声:“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②“表”是一种应用文体,不容易写出真情实感。李密《陈情表》却写得极为感人:“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③古人送别,常在波口码头,比如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④你所在的中学举办隆重的校庆典礼,邀请了很多校友、家长参加。你作为学生代表向来宾致欢迎辞,其中要引用两句古代诗文,请填写恰当的句子。
金秋十月,天高云淡。今天大家齐聚一堂,真可谓“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请允许我代表全体在校同学,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考点】39:名篇名句默写.
【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性默写的能力。
【解答】①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重点字:返)
②无以至今日;无以终余年(重点字:至)
③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重点字:浸)
④千里逢迎,高朋满座(群贤毕至,少长咸集)(重点字:逢)
【点评】理解性默写古诗文是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语文试题中出现的新题型,是指在给出语境的情况下,根据记忆,默写古诗文。解答此类试题,要结合平时的积累以及题干中的提示语进行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