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52:古诗词阅读
【分析】此题是诗歌的对比阅读,考查了人物情感、形象、句子赏析:
(1)结合题目,先手找到出三个情感变化的原因,然后具体分析变化的情感;
(2)辨析“隐者“的身份,应从处所、环境等方面入手。
(3)结句往往有卒章显志的作用。
【解答】(1)“情绪”即心情,围绕“作者访友人”,去时的心情,不遇的心情、最后的心情。要体现一个变化。
(2)辨析“隐者“的身份,应从处所、环境等方面入手。“隐者”一般身居荒僻之地、居室简陋。“城郭休过识者稀”,是言不要经过城郭,因为认识他的人少;“哀猿啼处”,是言他住在深山老林里,不然哪里来的“猿啼”;(此句有点深)“柴扉”,是言他家居简陋;“渔樵路”,是言他过着渔樵生活,是隐也;“日暮归来雨满衣”,是言他完全与山相融也,亦隐也。
(3)赏析句子,可以从内容、情感、手法等方面着手分析。
答案:
(1)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
(2)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与渔樵为伍;居室简陋。
(3)第一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友人住处环境,揭示其诗歌独特风格的成因,并暗寓对友人品性的赞颂。第二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诗人不遇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突出访人的执着和情怀的深挚(或:通过想象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展示其生活情趣)。
译文: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奔波忙碌了九天,终于得到一日空闲,我前去拜访你,可惜没有遇到,只好空自回还;也难怪你诗歌的意境 凉意彻骨,你家的门扉正对着寒流,抬眼远望,积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因为那里认识他的人很少;在那猿猴哀啼的地方,他那所茅舍柴扉紧闭,白天他去砍柴打渔,傍晚沿着沧江边的小路归来时,雨水早已淋满了蓑衣。
赏析: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唐制,官吏每旬休假一日。这首诗第一句诗人叙写自己的一旬中九天为官务奔忙,好不容易迎来了一个休假日。第二句写诗人利用休假日去拜访友人王侍御,不料扑了个空。“不遇又空还”五字把诗人满心欢喜寻访不遇的沮丧、懊恼表现得非常真切。第三四句诗人宕开诗笔;从赞美友人诗思之清入手,进而衬托出友人不凡的人格。韦应物说:难怪友人的诗思如此清澈而沁人心骨,原来他所居住的环境如此清冷幽静,不仅门对着潺潺溪流,仰头还可看到白雪皑皑的山岗呢!末句妙语双关,既是友人居住环境的具体描绘,又是友人诗思诗境的比况形容,其中透露出的对友人的钦慕之情宛然可见,韦作构思之妙,于此可窥一斑。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在《其二》中作者再次运用了虚景实写、实景虚写的手法,给人以无穷的遐想。其实李商隐要去寻找的那位高人隐士并不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就像戴望舒先生笔下的那位“结满愁怨”的丁香姑娘一样,那只是存在于作者想象中的一个虚幻的映像,但在作者的笔下却变成了一个真实的存在:你不必到人们聚居的城镇去打听他,因为根本就没有人认识他,不过在群山环抱的白云深处,在那凄哀的猿声萦回的地方有一个小小的柴扉,一位绝世高人就隐居在那里,他是一位学识渊博的智者,他可以给世人指点迷津,让世人摆脱烦恼困惑,而伴随他的只有清风明月、涛声猿啼,请问世上真的会有这么一位高人隐士存在吗?但作者还是执着地踏上了去寻找这位“高人隐士”的征途:沿着江边打渔人和砍柴人走的荒僻小路一直走下去、走下去,直到晚上归来时衣服都湿透了。是中途遇到下雨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作者已经交待了,那天的天气很好:天白日丽,所以剩下的可能只有一个:入云深处亦沾衣,可见作者是经历了怎样的艰辛,“不遇”的失望是多么的沉痛,这就是虚写。
【点评】古诗词的鉴赏的答题,最关键的是要读懂诗歌,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针对具体题型,采用不同的答题方法,解决相关的问题。“隐者”形象是诗歌中的一个常见形象,以陶渊明为代表,崇尚的“出世”。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8.(8分)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庄子•逍遥游》)
(2)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屈原《离骚》)
(3)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杜牧《阿房宫赋》)
(4)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7)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8)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汉书•东方朔传》)
【考点】39:名篇名句默写
【分析】古诗文默写首先要能够背诵相关古诗词,不能多字或者少字,多字或少字都不得分;其次更重要的是能够正确书写,只要有错别字就不得分,因此,答题时书写一定要仔细,不能出现书写错误.
【解答】(1)定乎内外之分
(2)春与秋其代序 (重点字:序)
(3)不霁何虹 (重点字:霁)
(4)气吞万里如虎 (重点字:吞)
(5)白露为霜 (重点字: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