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B、开展土地革命
C、创建革命根据地 D、开展游击战争
11、1937年7月10日,蒋介石在其日记中写到:“三,倭寇今天反攻卢沟桥,是其不达目的不止也。四、惟我已积极进兵,北上备战,或可戟其野心。此为存亡关头,万不能失守也。动员六师北运增援。如我不积极准备,示以决心,则不能和平解决也。”关于这段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它客观地反映了蒋介石当时的心态
B、国民党坚持积极的全面抗战路线
C、只有武力一途才能解决卢沟桥事变
D、该日记不能作为历史学研究的证据
12、有学者指出,“冷战是两个远房表兄弟之间就实现这个世界的现代化和全球化最好的道路问题而展开的竞争,不是现代化与全球化的朋友与敌人之间的竞争”。由此可知
A、意识形态分歧是美苏冷战的重要原因
B、冷战的实质是现代化与全球化的竞争
C、冷战下的各国始终处于敌对状态之中
D、冷战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13、有学者认为:伴随着冷战的结束,最直接、最明显的损失是两个前超级大国建立的联盟体系的消失,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暴力的威慑,相应的,世界的未来少了一种确定性。对材料中的观点概括最准确的是
A、美苏冷战结束有利于国际社会的稳定
B、美苏联盟体系曾经维护了世界和平
C、冷战结束后新的国际力量对比尚未定型
D、动荡的国际局面需要建立单极霸权
14、“强者规田以千数,弱者曾无立锥之居”这种现象的出现不利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为此封建国家采取的措施主要是
A、“均田”或“限田” B、废除土地私有制
C、取消农民的赋税 D、禁止租佃关系发展
15、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帝王们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按照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下列结论中成立的是
A、重农抑商政策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B、重农抑商政策是因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而实行的
C、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们的明智选择
D、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是由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决定的
16、某种经济现象既有“能节制生产,毋使有羡不足”的优点,又有“独占一业,莫之与竞,则生产技术改良进步将中止”的缺点。这种经济现象是
A、欧洲早期工场手工业 B、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出现的机器大工业
C、新型生产组织形式公司制 D、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垄断组织
17、“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母。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锄梨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关于这首古诗,下列对其理解最准确的是
A、说明当时贫富悬殊、土地兼并严重
B、揭示了当时赋税、徭役沉重的历史事实
C、全面反映了当时的农业和商业状况
D、可以以诗证史,了解当时社会情况
18、开辟新航路的探险家大多是在西班牙或葡萄牙的资助下完成探险活动的,这主要是因为,与西欧其他国家相比,西、葡两国
A、王室大力支持 B、地理位置优越
C、商业资本发达 D、金银需求量大
19、“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直接促进了重工业的大踏步前进,使大型的工厂能够方便廉价地获得持续有效的动力供应,进而使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成为可能,并为之后的经济垄断奠定了基础。”这则材料主要反映了
A、蒸汽机的发明促进了经济垄断
B、重工业的出现取决于新能源的应用
C、新能源的应用改变了工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