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查询
首页 其他文档
高中高考历史专题热点例子解析
大小:474.47KB 5页 发布时间: 2024-01-08 18:21:49 8.1k 7.1k

第一,反对全面开放,主张适度开放。

第二,主张发展中国的战略产业。

第三,积极推进区域化,建立亚洲经济圈。

3.文化层面:抵制西方话语霸权以建构民族新文化

(二)民族主义在世界

一.从1500年到法国大革命民族主义形成时期——建立民族国家

1、民族主义的形成

(1)文艺复兴时期:相对于当时的神权政治提出强化世俗王权,建立统一民族国家的主张。

(2)宗教改革:教随国定,民族语言、民族国家等

(3)早期启蒙思想:思想界出现了以“民族国家”取代“王权国家”的思潮,意味着资产阶级要夺取传统贵族的政治权利,同时人民主权理论也应运而生。这种思想比纯粹反对教会的王权国家理论又进了一步。

(4)法国启蒙思想:卢梭和德国思想家赫尔德都被认为是“近代民族主义之父” 。

(5)法国大革命标志着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宗教神权——王朝王权——人民主权)

2、19、20世纪民族主义扩张时期——殖民扩张与反扩张

(1)殖民者侵略:民族主义成为列强对外扩张的工具。

(2)被殖民者的反抗:亚非人民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斗争(20世纪30、40年代)

3、冷战时期的民族主义——两大意识形态的对抗

冷战时代,民族主义异化于意识形态的对抗,其地位的变化和嬗变的轨迹又与意识形态紧密相连。根据其性质和内容,民族主义地位的变化经历了3个阶段。

(1)第一阶段,从“二战”结束到50年代末、60年代初期。

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力量与以苏联为首的东欧、亚洲新兴的社会主义

力量之间,出现了广泛的对抗。民族主义话语被意识形态之争所掩盖。冷战政治还导出了“民族分裂”的一场国际大戏。

(2)第二阶段,从50年代末、60年代初到70年代中期。

民族主义地位的转化时期, 表现为民族独立运动继续发展,两大阵营内出现对美苏的抗争,不结盟运动成为第三支国际重要力量;在民族主义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上,后者逐渐让位,前者开始向主流地位转化。

(3)第三阶段,从70年代中期到冷战末期。

民族交往不以意识形态的异同,而以民族利益需要为准则,如中美关系正常化,中美苏三重牵制关系。

4.冷战后的民族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多元主题

(1)政治民族主义:促使主权国家分裂的民族分离主义;对世界安全构成威胁的宗教民族主义;具有扩张野心的“泛民族主义”。

(2)经济民族主义:国际经济贸易领域中的联合与一体化;反对主权让渡;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增多, 强调民族国家的经济利益,说明民族主义在经济领域的兴起。

(3)文化民族主义:继续宣扬本民族的文化、历史传统、人文精神高于优于别的民族的文化及历史遗产,宣称本民族拥有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和历史。

例子二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热点概述】

自古以来,中外各国社会发展的历程来看,都体现出地域性与不平衡性,这就使社会发展的成果不能均衡的分配共享。这对于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立小康社会的伟大战略设想相背离。这一战略不仅体现了以人为本谋发展的理念,打破了长期以来把做大一个地区经济总量作为出发点和唯一目标来缩小地区差距的观念,突破了行政区谋发展的理念,改变了完全按行政区制定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的思想方法。

【热点链接】

2017年4月1日新华社电: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这是以xxx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紧随其后的一则人事消息同样引人瞩目:深圳市委书记、市长许勤调任河北省委委员、常委、副书记。其拥有20余年国家发改委工作经验,执掌深圳9年,被外界评价为最具高科技专业知识的领导。

【命题视角】

1.分析中国古代各个时期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其政府的政策变化,尤其是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2. 理解古代城市的发展与市民阶层、市民文化发展的关系。。

3.分析近代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影响,并与古代城市、西方城市化进行比较。

4.分析建国后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并迁移到户籍制度、农业的发展演变。

5.把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革命老区的发展与党的政策、中国梦相联系。

反馈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16 - 2024 经验本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07888号-1 客服QQ:2393136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