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反应:
临床表现(1)发热:分为轻度(37.1~37.5℃)、中度(37.6~38.5℃)和重度(≥38.6℃)。部份受种者接种灭活疫苗后5~6小时或者24小时摆布体温升高,普通持续1~2天,很少超过3天;个别受种者发热可能提前,在接种疫苗后2~4小时即有体温升高,6~12小时达高峰,持续1~2天。注射减毒活疫苗后浮现发热反应的时间稍晚,个别受种者在注射麻疹疫苗后6~10天内会浮现中度发热,有类似轻型麻疹样症状。
(2)头痛、眩晕、恶寒、乏力和周身不适等:普通持续1~2天。
(3)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普通以接种当天多见,很少有持续2~3天者。
处置:(1)发生轻度全身反应时加强观察,普通不需任何处理,必要时适当歇息,多喝开水,注意保暖,防止继发其它疾病。
(2)全身反应严重者可对症处理,可赋予小量镇痛退热药,一般每天2-3次,连续1-2天即可。
(3)高热不退或者伴有其它并发症者,应密切观察病情,必要时送医院观察治疗。
局部反应:
临床表现(1)注射局部红肿浸润,根据纵横平均直径分为弱反应(≤2.5cm)、中反应(2.6~5.0cm)和强反应(>5.0cm)。凡发
生局部淋巴管/淋巴结炎者均为局部重反应。
(2)大部份皮下接种的疫苗在注射后数小时至24小时或者稍后,局部浮现红肿浸润,并伴疼痛,红肿范围普通不大,仅有少数人其直径>5.0cm。有的伴有局部淋巴肿大或者淋巴结炎、疼痛。这种反应一般在24~48小时逐步消退。
(3)皮内接种卡介苗者,绝大部份受种者于2周摆布在局部浮现红肿,以后化脓或者形成溃疡,3~5周结痂,形成疤痕(卡疤)。
(4)接种含吸附剂疫苗,部份受种者会浮现注射局部不易吸收,刺激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硬结。
处置:(1)轻度局部反应普通不需任何处理。
(2)较重的局部反应可用干净的毛巾热敷,每日数次,每次10~15分钟。
(3)卡介苗的局部反应不能热敷。
15.简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范围?
答:报告范围.按照发生时限分为以下情形:
——24小时内:如过敏性休克、不伴休克的过敏反应(荨麻疹、斑丘疹、喉头水肿等)、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晕厥、癔症等。
——5天内:如发热(腋温≥38.6℃)、血管性水肿、全身化脓性感染(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接种部位发生的红肿(直径>2.5cm)、硬结(直径>2.5cm)、局部化脓性感染(局部脓肿、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蜂窝组织炎)等。
——15天内:如麻疹样或者猩红热样皮疹、过敏性紫癜、局部过敏坏死反应(Arthus反应)、热性惊厥、癫痫、多发性神经炎、脑病、脑炎和脑膜炎等。
——6周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格林巴利综合征、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等。
——3个月内:如臂丛神经炎、接种部位发生的无菌性脓肿等。
——接种卡介苗后1—12个月:如淋巴结炎或者淋巴管炎、骨髓炎、全身播散性卡介苗感染等。
——其他: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其他严重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16、不同疫苗接种间隔注意事项?
答:如需同时接种≥2种疫苗应注意:
(1)每次最多只能接种2种注射疫苗和1种口服疫苗,注射疫苗应在不同部位接种。
(2)严禁将几种疫苗混合吸入同一支注射器内接种。
(3)2种减毒活疫苗如未同时接种,应间隔≥28天。
(4)免疫球蛋白普通不能和减毒活疫苗同时接种,使用免疫球蛋白后至少需间隔4周才干接种减毒活疫苗,接种减毒活疫苗2周后才干使用免疫球蛋白。
17.简述儿童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程序?
答:(1)查验预防接种证。托幼机构和学校应按要求在儿童入托、入学时查验预防接种证,查验情况必须如实填写并登记造册。(2)通知儿童补种补证。发现有未按要求接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儿童或者无预防接种证的儿童,应当在30日日内向所在地接种单位报告,同时将补种(补证)通知单交儿童监护人,催促监护人带儿童到当地接种单位补种或者补证。(3)接种单位及时对漏种儿童补种,对无证儿童经核对后赋予补证,将补种或者补证信息及时反馈给托幼机构和学校。(4)复验接种。证托幼机构和学校在儿童补种补证后复验预防接种证。(5)总结与报告。完成儿童入托、入学时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后,接种单位、疾控机构应将查验情况及时汇总分析,逐级上报。
托幼机构和学校对学期中新接收的转学儿童也应当查验其预防
接种证,漏种儿童就按要求补种。
18、预防接种前实施“三查七对”制度是指什么?
答:三查:是指检查受种者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查对预防接种卡与儿童预防接种证,检查疫苗、注射器外观与批号、效期;
七对:是批核对受种对象姓名、年龄、疫苗品名、规格、剂量、接种部位、接种途径。
19、预防接种安全注射的概念是什么?它应达到的标准是什么?
答:概念:对疫苗应用灭菌的注射器具和规范的操作进行注射,并对使用过的注射器具进行安全处理,称为安全注射。